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癌癥,益生菌真的能抗癌?
癌癥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癌癥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美國第二大死亡原因。2021年1月12日,神刊"CA"發布了2021年癌癥統計報告,對美國新增癌癥病例、死亡人數、發病趨勢以及生存率進行匯總統計。

該報告提供了美國的每個州在2021年在美國的新癌癥病例和死亡人數的估計數,并根據截至2017年的最新人群統計數據對癌癥發生情況進行了全面概述以及到2018年的死亡率。研究還估計了自1990年代初以來由于癌癥死亡率下降而避免的癌癥死亡總數。
在經歷了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增長之后,癌癥死亡率從1991年的峰值持續下降到2018年,總死亡率下降了31%,這意味著癌癥死亡人數將比峰值發病率持續的情況下減少320萬。

1/3的癌癥早治可治愈
一直以來,人們提起癌癥就覺得仿佛這個詞代表生命走到了盡頭,癌是指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癌癥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癌癥的研究、醫療水平的提高,癌癥病人如果能早期進行診斷及時治療,延長生命的概率是相當大的,1/3的癌癥如果早期得到診斷可以治愈。
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4年研究解析中國腫瘤流行病譜》顯示,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人一生中患癌概率都是22%。能不能避免癌癥,把患癌的幾率的降到最低,更多的是在于生活方式和習慣。與此同時,腸道健康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腸道菌群與癌癥的關系
自2007 年美國首先提出人體微生物組學計劃以來,腸道菌群研究已經成為了一大熱點話題。2015年初發表在科際整合性的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腸道微生物、腸道上皮細胞以及人體免疫系統三者息息相關,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平衡與許多疾病有著緊密的聯系,癌癥也不例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多種慢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是指菌群結構或數量的改變,益生菌總數減少,同時益生菌與致病菌的比例發生明顯改變。

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的常見原因包括兩類,一類是生活方式相關的,包括飲食結構、運動、服用抗生素、衛生習慣等,腸道內10萬億的細菌組成了一個很小的化工廠,其中有害細菌會將消化的食物和體內其它物質分解為許多致癌物,最常見的有亞硝胺、吲哚、酚類、二次膽汁酸。我們也會攝入含有一些前致癌物和致癌物的食物(主要是腌、熏、烤、炸);另一類是人體本身因素相關的,包括免疫功能異常、慢性炎癥、人體代謝內分泌失衡等。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上述這些造成腸道微生態失衡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促進癌癥發生和發展的高危因素,尤其是飲食、肥胖、慢性炎癥對癌癥的促進作用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報道,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研究并報道了腸道微生態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發揮重要作用 ;而在多種治療癌癥的手段中,良好的腸道微生態更是提高療效所不可或缺的。
腹內感染或者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增加結腸直腸癌的發病幾率,這是因為腸道內部(腸道微生物、腸道上皮細胞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的平衡被打破了,腸道微生物影響增強結腸致癌作用。同時一些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直接減緩致癌作用或者抑制腫瘤發生,而且,不僅僅是腸道有關的結腸癌和直腸癌,腸道菌群同樣還能影響到乳腺癌、肝癌等。局部影響或者系統性影響這些癌癥的發生率正是因為腸道內部的生態失調。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的失衡?
維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免疫抑制
一種通過各種非排斥機制產生的免疫刺激因子
(2)清除體內毒素、平衡促炎和抗炎因子表達水平
(3)益生菌

益生菌如何在防治癌癥中起到作用?
益生菌可以通過結合、阻斷或移除來抑制致癌物和前致癌物。能夠幫助身體遠離有害細菌和有害的酶,它們就沒有加工致癌物的機會了,有害有毒的物質也就無法進入到血液而遍布全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益生菌能降低糞便酶的活力,有效預防癌癥。
益生菌能酸化腸道,調節腸道菌群,從而減少有害菌的數量和改變膽汁溶解性。
益生菌能促進腸道蠕動,加快對糞便中有害的致癌物的排出。
益生菌可以激活免疫系統,提高免疫應答。一旦人體出現異常細胞,免疫系統就會很快監測到,然后發生免疫反應。免疫細胞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及干擾素都是對抗腫瘤的武器。
益生菌能產生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化合物,如一些功能性糖肽。
益生菌可以產生抗突變的物質和阻擋有害細胞的攻擊,抑制異常細胞的轉化,起到防癌的作用。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在調節癌癥發生和癌癥治療反應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抗癌藥物的治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腸道菌群,它可以影響腸道以及腸道以外組織對抗癌治療的反應。同時,腸道菌群也可以作為腫瘤發生和預測癌癥治療反應的一種潛在的生物標志物。
研究與臨床發現
在一項關于益生菌的抗腫瘤發生特性的動物實驗中,測試了某一個特定的嗜酸乳杄菌株的抗腫瘤效果。此項實驗中,一組老鼠每日攝入一定的嗜酸乳桿菌,另組沒有攝入任何益生菌。這些老鼠均在皮下注射了可誘發腫瘤的物質ー亞硝酸胺。結果發現,到第26周時,喂養了益生菌的老鼠能顯著地減少腫瘤的發生;到第40周時,喂養了該益生菌的那組老鼠產生腫瘤的情況比對照組的老鼠要低得多。這是因為,該種益生菌刺激了某些能殺死和抑制腫瘤生長的免疫成分的產生,比如白細胞介素1a和腫瘤壞死因子a。在另一項關于益生菌和腫瘤的生長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對喂養了菊粉和低聚果糖的實驗鼠,該益生元能刺溦其腸道中雙歧桿菌的生長。
北愛爾蘭大學人類營養學教授伊恩羅蘭通過臨床實驗證實:含有益生菌的飲品能夠降低腸道細胞基因受損的可能性,有助于防治結腸癌。這一成果發表在2007年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上。
羅蘭博士在80名志愿者身上進行實驗,把他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都接受過結腸癌治療,另一組則被診斷出現作為癌癥前兆的腸道息肉。羅蘭讓每名患者飲用一種含益生菌和菊糖的飲品。菊糖在腸道上部無法消化,因此可以到達大腸,成為大腸益生菌的能量來源。
羅蘭讓志愿者持續飲用益生菌飲品12周,并通過兩次活組織切片檢查,比較志愿者飲用之前和之后細胞癌變的程度變化。結果顯示:接受過結腸癌治療的第一組志愿者細胞癌變情況在飲用益生菌飲品前后沒有變化;但那些出現腸道息肉的志愿者在飲用菊糖和益生菌飲品后,結腸切片發現細胞癌變較少,增生程度也較輕。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系大橋靖雄教授主持的研究項目表明:習慣飲用益生菌飲品的人,膀胱癌的發病危險可降低50%。
大橋教授將日本7個區域醫院中的180名膀胱癌患者和445名健康人作對比,對他們之前10~15年間對益生菌飲品的飲用情況做了81項問卷調查。
經過一系列統計學的處理(性別、年齡、吸煙等造成的偏差)后,得出的結果是:膀胱癌的發病危險指數,不飲用益生菌飲品的人為1.0,每周飲用1~20次的人僅為0.4~0.6。
健康的生活方式、多樣化的未經加工的營養和補充安全的益生菌與益生元可以預防癌癥的發生,提高癌癥治療效果和減輕藥物副作用。照顧好你的腸道菌群,它也會好好的照顧你!
更多健康內容,可微信搜索公眾號“一盞燈健康”!
關注微信公眾號“一盞燈健康”,查看更多健康內容
↓↓↓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