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痔病非常普遍,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患上肛腸疾病需要選擇手術治療,如肛裂、痔瘡、肛瘺、肛周膿腫等,可是手術盡管再完美,如果飲食不注意、傷口護理不到位等,也會導致傷口愈合時間延長或病情反復,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因此肛腸疾病術后調理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呼市東大肛腸醫院專家就為大家講解肛腸疾病術后飲食原則。

肛腸疾病術后飲食原則
術后便秘、大便硬會影響傷口愈合甚至引起大出血,患者宜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產氣的食物,多吃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適當補充其他營養元素以達到營養均衡。多喝水、多吃湯羹、粥類等含水量高的食物,調理飲食令大便柔軟,同時堅持每天1到2次大便為理想狀態。
肛腸術后創面屬于感染創面,需要控制炎癥,為了加快傷口的愈合,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可以適當選擇帶有清熱涼血功效的食物,如馬齒莧、綠豆、蓮藕、萵筍、芹菜、薺菜、茄子、香椿、苦瓜、大蒜、香蕉等。
術后進食應循序漸進,又軟到硬,由稀到干,切莫節食或暴飲暴食。術后第一餐應當飲食米粥水等少渣食物,術后第二天可以增加柔軟食物如肉糜、軟爛蔬菜、水果等,在能保證大便通暢且柔軟的前提下,逐漸過渡到食用米粉、面條,最后過渡到正常飲食。
術后第一周由于滲出較多,不宜進補甲魚、鴿子、魚蝦等異性高蛋白食物,會使滲出增多、水腫難消。1周至10天以后,創面處于修復階段,這時候吃這類食物可以幫助肉芽生長,加速創面愈合。但也要適量,以免肉芽組織生長過快過多而高出皮膚。
術后1月內不宜飲酒,不宜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芥末、咖喱、濃咖啡等。

排便原則
排便與飲食密切相關,除了靠飲食來保證大便通暢外,還應做到術后第一次排便為術后24小時以后,排便時間控制在5 min之內,避免過早蹲廁、久蹲、用力排便等致肛門充血水腫,引起傷口疼痛。

便后坐浴及換藥復診
痔病術后,由于糞便常易嵌頓于創面的溝壑中,若不及時清理,會導致炎癥感染。肛門坐浴能夠有效的消炎殺菌、解除肛門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因此需要患者注意個人衛生,每次便后都把糞便沖洗干凈,藥物兌溫熱水坐浴15分鐘左右,待坐浴完再換藥效果更佳。
術后傷口大多是開放式傷口,換藥在肛腸疾病的整體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換藥可觀察了解傷口的變化,消除及減輕一切不利于傷口愈合的因素,促進傷口肉芽組織和上皮組織生長。通常需要在術后最初的幾天每天換藥,術后48小時后,醫生會根據患者傷口實際的愈合情況判斷換藥次數,而換藥次數不會影響傷口愈合時間,只是為了循序漸進改善病情以達到康復。待病情穩定出院后,應當至少每周來門診復診換藥一次,觀察傷口愈合情況。

功能鍛煉
痔病術后,有效的肛門功能鍛煉非常重要,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痔靜脈的瘀血和擴張,增強肛門部位的抗病力,使肛門變強壯。對于不完全失禁的患者,肛門功能鍛煉尤其重要。除了每日散步活動以外還應配合提肛運動。
提肛運動方法:出院后開始,患者靜坐、平臥或站立位。放松,進行深呼氣后深吸氣同時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閉上雙眼,配合吸氣時向上收提肛門,保持3至5 秒,然后配合呼氣時,全身放松為1次,每天100次,分上午、便后坐浴、睡前3次完成。注意切勿用力過猛,應當配合呼吸勻速發力。

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
健康的土壤不會生出壞的莊稼,痔病患者除了自身體質原因外,往往還有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導致痔病發生,痔病術后患者更加應該注意合理飲食、減少應酬、避免久坐、久蹲、少熬夜、多運動,有助于避免和減少痔瘡的復發。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