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阿爾茨海默病平行論壇上,《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診療現狀調研報告》 (以下簡稱“報告”)首次發布。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俗稱老年性癡呆,是老年期癡呆的常見類型,也是一種神經退行性腦部疾病。該病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表現為記憶衰退、詞不達意、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等腦功能異常和性格行為改變等。
根據《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全世界約有5000萬癡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1.52億。在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有1507萬癡呆患者,其中阿爾茨海默病983萬,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率為15.54%,患者人數達3877萬。報告還披露絕大多部分患者因出現各種癥狀而就診,占比高達57.26%;參加體檢或篩查而進一步就診的比例僅為10.06%。

早前,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孫永安教授建議,45歲左右有家族史、糖尿病的人群如果有條件可去記憶障礙門診進行健康記憶的篩查。“因為很多老年癡呆的發病通常是65歲以后才慢慢達到高峰期,而篩查可以提前發現危險因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延緩患者病情有一定的好處。通常患者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癥狀時往往已是晚期,那時神經元已大量破壞,想改善十分不容易,那時再治療就比較晚了。”
目前,常規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手段主要采用量表形式,醫生提問患者回答的方式進行篩查,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醫生和患者情緒的影響以及患者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誤差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左右。那么如何提高篩查效率和準確率,無疑是提升早期診療的核心課題。
在不久前的上交會上,燧人(上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腦功能評估篩查系統為醫生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了更為客觀的篩查手段,該系統由燧人醫療和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共同研發,集成了腦電EEG,近紅外光成像fNIRS,眼動追蹤,VR虛擬影像等技術,通過專業的認知過程監測量表(CPMA),能夠實現多維度、多模態、全方位的實時監測并分析大腦多項指標。受試者只需要坐在儀器前觀看完一段完整VR視頻,就可以完成一次大腦疾病的早期篩查。待檢測結束,篩查系統會提交給醫生一份展現大腦各項認知功能的報告作為醫學評估參考,結合報告,醫生能夠更好的給出判斷結果。據了解,這一篩查系統已準備開展臨床試驗,未來的方向是希望讓實時監測設備走入每個家庭中,讓科學手段成為守護人類健康的堅固屏障。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探索開展抑郁癥、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2年,公眾對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提高到80%、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80%。解恒革教授認為,雙80%目標應成為今后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如何達到這“雙80%”的目標,我們需要更多像燧人醫療這樣在腦機接口領域默默耕耘的企業一起努力,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療的路上不斷探索。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