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癌癥死亡病例總人數30%,這意味著,在中國每10分鐘就有55人死于癌癥。不少患者在罹患癌癥后四處求醫,尋訪多位專家治療建議,希望從不同角度獲取更理想的方案。香港就醫專業服務機構港安健康國際醫療時常收到來自患者的困惑:不同醫院不同專家的治療建議和說法會有較大差別,醫生意見不一致時究竟該聽誰的?怎么才能選擇對自己病情有最大幫助又能提高生存質量的方案呢?
港安健康國際醫療曾經服務的莫女士(化名)可能對此有較深的體會。她在體檢中檢查出肝部有腫瘤,當地醫生根據超聲、CT等影像結果判斷為肝癌。接受幾次介入治療后,莫女士的腫瘤并沒有得到控制,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心急如焚的家人帶著莫女士的病歷到處求診,甚至也和美國專家連線進行遠程咨詢。莫女士和家人獲得了中外專家的很多治療建議,有的建議先手術后化療,有的建議服用靶向藥,有的認為可以嘗試免疫治療。本以為咨詢眾多專家意見就能找到最好的方案,但各位專家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莫女士和家人反而變得更迷茫了。
莫女士的情況只是眾多癌癥患者的一個縮影。像腫瘤這種復雜疾病需要涉及多個學科的參與,每位醫生思考病情的出發角度不同,所對應的方案也會存在差別。由此產生的多學科聯合會診制度(MDT)集合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各個學科的專家,對患者情況進行深入討論分析后達成共識,不僅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單學科的專業局限性,也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更加精準的診療方案。
不過,港安健康國際醫療也指出,這種MDT會診模式的基礎是建立在準確的檢查結果之上的。病理、影像、基因檢測等檢查結果是影響癌癥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標準,甚至是關鍵性因素。舉例來說,香港十分重視組織病理化驗,定期引進更新高科技儀器,確保化驗組織樣本每件制成品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組織病理化驗技術人員和臨床病理學家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域專家,高質素的專業團隊能準確迅速地處理和鑒別各類化驗樣本,有助于幫助患者做出準確的病理診斷。
莫女士在香港就醫的經歷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港安健康國際醫療為莫女士安排腫瘤內科、肝膽胰外科、肝內科等專家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專家們仔細研究莫女士的病情后注意到莫女士之前并沒有進行活檢和基因檢測分析,于是在香港醫院為她重新安排穿刺活檢,并將病理組織送往美國檢驗。讓人意外的是,莫女士所患的并不是肝癌,而是腦癌肝轉移!這意味著,過往的治療方向和實際病情出現了較大的偏差,這也是治療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香港是連接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門戶,這獨特的區位優勢賦予香港搭建“橋梁”的獨特角色。香港醫療體系與國際接軌,最直觀體現于最新醫療儀器設備和藥物的使用。許多像莫女士這樣的患者,特別是重大疾病和疑難雜癥等不能明確診斷,或者是經多家醫院多位專家的診斷或治療方案不一致,以及目前的治療方案和效果不明顯不理想,想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的患者,有機會在香港獲得國際先進鑒別和診斷,從而獲取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香港非牟利機構2022基金會于4月7日發表的報告《創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新優勢》指出,香港作為中國最先進、最開放的經濟區域,將在大灣區的發展中發揮體制上的引領作用,助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香港使用的先進醫療設備和藥物,以及香港醫生的治療經驗,有望促進大灣區醫療環境的改善,也有助于癌癥患者提高生存質量。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