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教授是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醫學部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同時還是Mayo訪問學者,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北京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副主任,還擔任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等多份國際知名醫學刊物審稿人。多年的消化病臨床診療和研究引發了孫教授對于消化道病變與腸胃微生態的變化之間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問:目前已證實,胃腸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疾病相關,想請教一下您胃腸微生態失調是否在胃部疾病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答:近期我和我的團隊開展了基于胃粘膜相關菌群篩選潛在的可用于診斷的胃微生物標志物的相關研究,我們項目組基于對區分胃不同病理類型貢獻最大的前100個OTUs,構建了隨機森林模型,為建立可用于預測萎縮和腸化的胃微生物預測標志物奠定了基礎。
我們研究發現,胃癌形成過程中不同病理階段的胃內菌群結構特征存在差異。胃癌及其癌前病變患者的胃內的確存在菌群失調;口腔細菌群落可能參與胃癌的發生發展;胃上皮內瘤變時胃內菌群功能即開始發生變化……諸多證據表明,真菌與胃癌具有相關性,胃癌患者伴發胃內真菌感染較普遍,有關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特征和作用機制我們還將進一步深入研究。
問:幽門螺桿菌(Hp)是胃腸微生態中重要的細菌,定植于胃內,可以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型胃癌等疾病。您和團隊在Hp對胃內其他菌群的影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答:我們對胃癌及其癌前病變患者胃內Hp及其與胃內其他菌群進行了初步探索,通過對胃癌、慢性胃炎、胃炎伴腸化、胃上皮內瘤變和健康人均進行Hp臨床檢測,發現部分患者臨床檢測結果陰性,但最后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發現,基本所有研究對象的胃黏膜樣本中均可檢測到Hp基因序列,其中胃癌患者胃內Hp平均相對豐度是最高的。根據相對豐度分組后發現Hp對胃內菌群結構影響不大,但Hp多伴隨著胃內菌群結構多樣性的降低,與胃部疾病胃內菌群失調關系密切。各胃內疾病狀態下Hp感染與否對胃內菌群多樣性等影響并不顯著。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我們還開展了消化性潰瘍及根除Hp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將更進一步探索不同用藥對人腸道菌群長期改變的作用影響。
在Hp根除治療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上,消化學界仍存在爭議。孫剛教授團隊的研究在探索優化幽門螺桿菌(Hp)誘發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型胃癌等疾病的治療方案上具有積極意義。未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胃部疾病治療中的微生態機制將會被進一步明確。對參與其中的第18屆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孫剛教授表示:“每次與同行精英們的交流讓我都受益匪淺,希望借助北京國際消化疾病論壇這個寶貴的交流學習平臺獲得更多啟發,在腸道微生態的研究中取得進一步進展,爭取為消化病的診療多做貢獻!”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