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女性來說外在美更甚。近10年來,中老年人整形市場越來越火熱。這些愛美的大爺大媽,往往對生活充滿美好的向往,對生活充滿信心。但伴隨著整容人數的不斷上升,眾多整容后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陷阱一:所謂朋友介紹,也許是個“托兒”
警惕:保留合同原件,維護合法權益
案情回顧:2012年,林女士在朋友的介紹下特地從老家趕來蘇州某美容會所進行除皺手術,該會所負責人徐某承諾收取100萬服務費,兩次手術后一定會給林女士一個滿意的美容結果。由于是朋友介紹,在簽訂醫療美容服務的合同時沒有堅持要合同原件。可誰知,術后卻引發了面部紅腫,又痛又癢,時間長達兩月余。2013年9月,林女士向徐某索要了注射用的藥品,發現這藥品上都是外文,沒有中文說明,便拒絕了第二次手術并要求退款及賠償損失。
遭到拒絕后,不甘心的林女士隨即將該美容會所告上了法庭,要求退還整容費并賠償三倍損失300萬元。庭審中,林女士十分后悔當初沒有仔細查看合同并保留原件,但是該會所所用藥物沒有任何標注和說明,確實對林女士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應承擔相應責任。最終經過法官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徐某歸還林女士人民幣100萬元。

律師提醒:在美容整形的過程中,一般會與整形機構簽訂美容合同,該合同對雙方都有約束力,雙方都應該嚴格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權利義務。對于消費者來說,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條款內容,并保留原件,以免因此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陷阱二:故意隱瞞經營范圍,推脫責任
警惕:選擇正規機構,降低整容風險
案情回顧:2013年11月,陸女士走進某私人美容會所咨詢,想要去除眼睛周圍的魚尾紋,該會所負責人王某便推薦了“注射除皺”這一項目,手術后非但沒有等來變美的結果,眼角反而腫痛難忍,不得不向公司請假休養。誰料想,在休息了兩周之后絲毫沒有恢復的跡象。日復一日,沒等來恢復的跡象,卻等到了公司的解約通知。
陸女士這下急了,也才反應過來自己是上當受騙了,隨即去會所找王某討說法,拿回了手術的費用2萬元,雙方就此約定由該會所賠償日后臉部修復的費用,直至完全恢復。但是陸女士再一次來到該會所索要修復費用時,該會所卻矢口否認曾為其做過手術。
無奈之下,陸女士將王某告上了法庭。通過陸女士當日的消費憑證以及修復治療時的病歷記載,又經測謊儀器的檢測,其于王某處進行注射手術是事實。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該私人美容會所隱瞞自身經營范圍違規對陸女士進行手術,對其造成了人身損害,故判決王某賠償黃女士各項損失共5.6萬元。
律師提醒:在進行醫療手術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機構,并事先對其經營范圍進行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后果。
陷阱三:以知名專家為幌子,欺騙謀利
警惕:檢查“三證”,看清醫師資質
案情回顧:2013年8月11日,陳先生的妻子在蘇州某美容院進行美容抽脂手術時發生意外,心臟驟停,神志不清,雖然立即送醫搶救,但無明顯效果。陳先生為能夠保護妻子合法權益、起訴該美容院,特向法院申請認定妻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并指定自己為妻子的監護人,以進行后續維權。

律師提醒:如今市場中存在部分僅有生活美容資質的美容機構超越其經營范圍開展醫療美容業務,并從國外聘請所謂知名專家操作手術,因用藥等方面的問題可能會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消費者一定要選擇購買正規機構的相關美容服務并看清醫師資質,如需進行手術,務必事先要求美容機構明確告知手術風險,三思而后行。(以上資料來源網絡,違規必刪)
據手術難度和復雜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醫療意外和風險大小,國家將美容外科項目分為四級,不同資質的機構對應不同的手術權限。

可開展一級項目的機構為:
·設有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一級綜合醫院和門診部
·設有醫療美容科的診所;
可開展一級、二級項目的機構為:
·設有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二級綜合醫院。
·設有麻醉科及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門診部;
可開展一級、二級、三級項目的機構為:
·美容醫院;
可開展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項目的機構為:
·三級整形外科醫院。
·設有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級綜合醫院。

勸誡所有想要通過醫美來提升容貌的求美者,整容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認真聽取醫生的建議和叮囑。愛美的同時也要防范各類風險。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協議或合同是權益的保障;其次,事前對機構的醫療資質進行了解,對于虛假信息要有甄別能力,以免上當受騙,降低美麗風險!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