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比較原始的治療措施,憑借其豐富的治療理論及經驗,已成為多家醫院的特色治療招牌 ,中醫針灸也逐漸得到世界醫學界的認可,逐步走向世界。
云太醫朱文罡教授從事針灸臨床三十余年,他表示針灸醫學最早見于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中醫針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浸潤和影響。因此,中醫針灸不單純是醫學技術,其中更多地貫穿了文化的因素,其中“仁、順、活、和”就是針灸傳承創新所不能離開的特性。

仁
《靈樞·官能篇》也指出:“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冶晉代楊泉更明確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受儒家倫理學影響,中醫針灸視“仁心冶、仁人冶、仁術冶”為行醫的三大要素,認為只有“心存仁義之心”的“仁愛之人”,才能將醫學真正變成濟世活人。時至今日,“仁冶的傳承和發揚,對緩解當今醫患關系的冷漠、緊張的現狀,重新構筑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順
中醫針灸主張天人合一,主張順勢而冶。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順之則人和,逆之則人病。云太醫朱文罡教授表示,他在日常的診療中,一方面針對病因及病之所在進行攻逐克伐;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固有的自愈能力,注重通過經絡來激發和調動人體自身的生生之氣,以推動機體趨向于整體協調,實現祛病健身的目的。

活
中醫針灸最具特色、最能體現個體化治療的就是辨證論治,這是中醫思維的靈魂和關鍵所在。 辨證論治的特色及深奧就在于其非規范化,在不規范中掌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和規律。因此,有了辨證論治,中醫針灸診病就突出了一個“活”字。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就是其臨證靈活性的最好詮釋。
和
《靈樞·九針十二原》言“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冶,故“以和為貴是中醫針灸的思想模式。中醫針灸認為健康的本質是“和諧冶,即天人和、心身和、氣血和。 對待疾病講求的是“三分治、七分養冶,提倡一定程度地“善待冶疾病,就像人類的生存需要和平共處,不需要戰爭一樣。 調和陰陽,和諧天人關系正是中醫針灸預防和解決人體疾病的不二途徑和最終目標。
云太醫認為中醫針灸作為我們的國粹之一,已成為治療領域的特色手段,具有獨特的優勢及特點,具有重大的非物質文化價值,需要對其精髓進行傳承及發展,完善我國中醫針灸監督管理的長期發展策略,提升中醫針灸的水平,為針灸的發展、創新及傳承奠定基礎。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