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100年,西醫在我們國家逐漸演化為主流醫學。由于教育經歷、醫療體系、文化宣傳等因素,西醫的治病思路已經深入人心。即“消滅病毒”的思路。產生一種新的病毒,必須研發出一種抑制這種病毒的新藥物。如果沒有新的藥物,則在病毒面前幾乎無能無力。
這種認知觀點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整個社會在本次疫情彌漫于一種恐慌情緒當中。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研發新藥物成了醫學發展的主要任務。但事實上,即使鐘南山和各種官方渠道宣告,沒有特效藥治療新冠肺炎,但依然有絕大部分人通過治療恢復了健康。排除中醫介入的因素不計,很多人也是在西醫的治療下恢復健康的。權威們宣布沒有特效藥,但的確又有很多人也通過西醫的治療方式康復了。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其中隱藏的邏輯又是什么?這種邏輯極大的否定了人體對疾病的自帶的天然防御能力,過低的忽視了人體對疾病的自我應對能力,把消滅病毒等同于治療疾病和恢復健康。2003年的非典到現在也沒有特效藥。實際上,抵抗感冒和各種疾病主要依靠自身的體質,醫院頂多是緩解一些發燒或者不適的癥狀,減少這些癥狀對人體臟腑造成的傷害,最終依靠人體的自愈能力恢復健康。通常來講,體質良好的人較容易恢復健康,而體質較弱,帶有各種基礎病和慢性病的老年人則較難恢復健康。導致人體死亡的結果,并非病毒,而是臟腑衰竭。放眼整個現代醫學領域:治療失眠用鎮靜藥物來麻醉人體的中樞神經,強制讓人感到疲倦;治療腫瘤用切割腫瘤的方法;治療胃酸過多用中和胃酸的方法;治療高血壓用強行降低心臟輸出壓的方法;治療糖尿病則是補充胰島素…….從本質上來,這些治療都屬于抑制緩解癥狀,應對疾病造成的“果”,而非消除病因。本質上,幾乎所有的疾病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特效藥,而獨非本次新型冠狀肺炎。我們常說“西醫治病,中醫治人”。中醫的治療思路,“繞過”了過分關注病毒,而把集中點放在人體自身的“質量”上。中草藥的準確應用,在于最大程度的調動人體的自我防御功能并減少疾病對臟腑的傷害,實現恢復健康。從這個角度上講:西醫的營養療法、支持療法和中醫在治療思路上是有接近之處的。
深度比較中西醫的差別,我們發現,這兩種醫學在表述方式和“世界觀”上有很多不同。中醫通常所說的“氣虛、陽虛、上火”,實際上是一種對于人體功能性狀態的描述。借用發動機的原理來看,“氣虛”可能是指人體的運行狀態不夠良好,沒有達到“標準的輸出力量”,導致人體沒有足夠的力氣,感到疲倦無力。“陽虛”可能是指人體的“氧化作用”或者“營養物質燃燒”不充分,導致手腳和背部的溫度不夠,而怕冷;“上火”可能是指人體正常散熱能力失常,內熱過多積蓄在體內進入血脈,由于熱浮冷降的自然機理,上火會導致口腔潰瘍或者面部生瘡。上述的這三種“氣虛、陽虛、上火”的描述符合我們的身體感受和日常生活經驗,是一種描述人體功能狀態的語言方式。而西醫則很少有對人體有功能性的評價,大多是一種“器質性”的檢測方式和語言表述方法。西醫注重從化學分析、顯微鏡、B超、以及CT中具體看到了什么。如果看不到,就說明沒病。但實際上,大量的諸如失眠、焦慮等慢性病屬于功能型變化,而非一定出現了器質型變化。在認知方式上,中醫偏重于物理學的認知方式,通常使用的寒熱、燥濕、陽虛、陰虛等術語符合現代物理學看世界的方法。西醫偏重于化學角度的認知方式。例如,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中醫稱作“寒濕疫”,實際上是在講,本次病毒的物理特性帶有寒濕的特性,在寒濕的環境中產生,也便于在寒濕的環境中傳播。而西醫則主要通過分子結構、細胞中的基因序列對新型病毒進行識別。由于認知方式不同,導致在治療思路上出現了不同的兩條路徑。中醫對中草藥的認知配合中醫的總體認知方法,用寒熱、燥濕、沉浮、表里來表達中草藥的特性,在治療上按照改善人體的物理環境和病毒細菌的物理環境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西醫則完全從化學角度去考慮,考慮研發一種化學藥品來破壞病毒的分子結構。
中醫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相統一的一門學問。即:人類產生于自然,自然規律就是人的生命規律。從物理角度來看,影響人類生命活動的核心要素是陽光和水分。地球相對太陽的運動規律決定了溫度,即寒熱;水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即燥濕。通常來講,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長;炎熱濕潤的氣候有利于生物開花結果;涼燥的氣候條件會導致生物落葉歸根;寒冷的氣候條件會導致生物潛藏。從這個角度看,組成生命的化學結構是“果”,氣候的寒熱燥濕是“因”。中醫研究的寒熱燥濕變化是導致疾病的“因”,西醫看到的化學結構是疾病出現的“果”。中醫更偏于能量醫學。我們可以列一張表,對中西醫進行對比。

相比西醫,系統性觀點是中醫最大的優勢和特點。特舉一病例說明:一患者前些日子多次求助筆者就診,多次婉拒無效,本人于本周一接診了該患者。該患者自述:咽喉不適四十多天,但凡食用一點微熱性的食物即會出現嗓子劇痛,疼痛時痛不欲生,服用清涼的食物又會出現腹瀉。服用抗生素無效。多次去中醫院就診,所開藥物大多是清咽利嗓的藥物,也無效。筆者觀其脈象,浮而數,患者自言怕風冷,很容易鼻塞。
中醫的視角很像大禹治水,不去直接處理某個具體問題。但可以通過疏導和改善水土環境的方法來徹底解決水患問題。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西醫的確應該謙卑、誠懇地向中醫學習,學習其整體思想、自然觀和系統觀。從表現手段和語言方式看,中醫應該謙卑的向西醫學習。中醫發展兩千多年,至今還站在“自話自說”的局面,缺乏和現代化的表現手法接軌。由于語言表現形式過于抽象,從業者認知水平高低不一,對經典的解讀經常會出現南轅北轍的局面。由于其內涵以“隱性”的方式呈現,導致中醫界缺乏清晰的基準語言和基準方法,缺乏在同一“頻道”溝通的基礎,從業者內部經常爭論不休。現代化的列車已經帶著我們所有人一起前行,我們熱愛古典精神,卻不可能、也不會留在古代。對于中醫從業者而言,我們需要做的是帶著古典的智慧和現代化的列車同步前行,將其深刻的內涵和玄奧的表現形式轉化為通俗易懂,現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古老的中醫智慧才能再次復興蘇醒,造福于更多的人類。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