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健康理念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到醫院體檢,而在這些體檢項目中,很多人都會選擇做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是診斷或確認病變的重要的手段,隨著的發病率逐漸增多,腸鏡檢查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腸道息肉,這些息肉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們將詳細說明:
1、飲食因素
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者發生息肉的幾率較高。而吃蔬菜及維生素C多者則較低。北美、西歐多見,南亞地區少見,可能與這樣的飲食習慣有關。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腸道中的膽酸,膽酸與細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長期大量飲酒、吸煙,損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變,發生率提高。
2、機械刺激
大便中粗渣、異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腸黏膜損傷或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使得處于平衡狀態的腸黏膜受到破壞,從而形成腸息肉。長期便秘患者,產生的腸內毒素,或使用刺激性瀉藥刺激腸壁也會發生息肉。
3、炎癥刺激
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癥,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如慢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等。
因為直腸長期炎癥,潰瘍面的中央還存有水腫充血的黏膜區,周圍潰瘍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漸收縮,使殘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狀;或潰瘍而肉芽組織增生凸起,而后鄰近黏膜生長,將其覆蓋形成息肉,這種病理變化多見于炎性息肉。
4、疾 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癥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報告,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與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結直腸腺瘤和更晚期階段發現的腺瘤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
5、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后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6、中醫觀點
此病的發生,是濕熱下注,迫于大腸,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痰血濁氣凝集而致,重者五臟虛損。
溫馨提醒:武漢馬應龍中西醫結合肛腸醫院匯聚一大批肛腸屆老專家和中青年手術骨干,技術力量雄厚,專科特色明鮮。我院主治痔瘡、便秘、肛裂、肛瘺、肛周膿腫、肛門畸形、直腸脫垂、結、直腸病、結腸炎等肛腸疾病,憑借微創除痔手術、直腸病低位保肛切除術、小兒先天性肛門畸形在肛腸患者群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如果您有肛腸健康方面的疑慮,可以撥打我們的24小時健康熱線:027-81886999電話便捷咨詢。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