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衛健委,在7月1日下午舉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就核酸檢測的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為什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有效期限定在7天之內?
吳尊友: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的時限,設定的越短就越安全。但太短,則需要頻繁檢測,現實中難以操作。將有效期限定在7天之內,主要是根據新冠病毒的潛伏期規律確定的。新冠肺炎的潛伏期通常在3-7天,這是指90%左右的人在感染病毒后第3至7天內會發病,還有一些人少于3天,有些人多于7天,最長的潛伏期為14天。所以,把14天設定為密切接觸者的觀察期限。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的有效限確定為7天之內,一方面依據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規律,另一方面是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有的病例確診前兩次核酸和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核酸檢測與抗體檢測是檢測兩種不同的物質,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反映感染情況。核酸檢測查是否有病毒核酸成分,若為陽性,則表示采樣部位有病毒核酸,反映處在感染狀況?贵w檢測則是查血液中是否有對抗病毒的物質,抗體一般在感染病毒后1-2周才會出現,感染早期,一般難以檢測到抗體。核酸檢測是早期篩查和實驗室診斷的有效方法。
怎么解釋確診病例前兩次核酸和抗體檢測結果都是陰性呢?前面講到,感染早期一般不會產生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是常見的。那么,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又怎么解釋呢?這有三種可能。一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毒主要在肺部,產生的炎癥堵塞了肺部氣道,病毒排不出來,鼻咽部病毒很少,難以采集到病毒。二是采樣操作不夠規范,沒有采集到病毒。三是病情變化和采樣的時機問題,患者病情進展快慢不同,采樣時機及時間間隔也會影響到檢測結果。這三種情況,都有可能造成假陰性。
解讀核酸檢測結果,不能僅僅依靠實驗室結果,一定要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等進行綜合判斷。如果有明確的流行病學暴露史,又有臨床癥狀,一次或者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不能簡單地判定未感染,可能是假陰性,需要重復采樣檢測。
對沒有去過新冠肺炎流行的高風險地區,也沒有與感染者接觸,并且沒有發熱、咽痛等癥狀的,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就沒有必要擔心是假陰性。

為何核酸和抗體陰性后還被確診?
吳尊友稱,抗體產生的時間一般在感染的兩周以后,早期沒有抗體,查出來是陰性應該說是很正常的。至于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可能因為:
新冠肺炎病毒主要的感染部位在肺部,采樣通常在鼻咽或咽部,不一定能采得著;
采得不到位,采樣質量不高;
病人感染后,病程在變化。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