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能不能斷根的問題,患者比醫生更有發言權。因為痛風作為急起發病尿酸鹽慢慢沉積的慢性風濕免疫性疾病,其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和堅持降尿酸治療有關。
“斷根”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徹底治好不再復發”。我們知道,不少疾病不能“斷根”,比如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乳腺增生等疾病,最常見的是感冒,人們這次感冒治好后,下次又會復發。
很多人都夢想著疾病能治“斷根”,但很遺憾的是痛風、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風濕免疫性疾病并不能治“斷根”,至少目前的醫療水平達不到我們的期盼。有人就會抬杠了:“既然痛風不能治斷根,劉醫生你還在成都西部痛風風濕醫院坐診干什么呢?趁早不要做醫生改行吧。”
這樣說吧,醫生所從事的是“治病救人”,治病首先是解決疼痛、不舒適的問題,“斷根”的問題醫生也希望能做到,但能力所至卻無能為力。換一種說法就是:“凡是告訴您痛風能治斷根的醫生,不是騙你就是安慰你,但多數都是蒙你!”
當然,有些人看到這樣的答案,會大失所望:“劉醫生,痛風既然治不斷根,那我就不治了。”
這樣其實也不對,我說痛風無法根治,但是可以達到臨床治愈。況且,我們不能因為無法“斷根”就拒絕治療,這就屬于典型的諱疾忌醫了。
好了,閑話說完,回歸正題。我們就來談談痛風為什么不能斷根,卻能臨床治愈的問題吧。

尿酸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產物,人體每天生成和排泄尿酸,但整體尿酸池的尿酸維持著平衡
讓我們從頭說起,從尿酸開始。
尿酸是引起痛風的罪魁禍首,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廢物”,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尿酸是怎么來的,想必不少人還是迷糊。
我們活著,每天就要不斷吃進食物,積累能量;也要不斷排泄廢物,消耗能量。我們的身體與外界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交換,這就是新陳代謝。
因為有了新陳代謝,人體才能正常運轉,在運轉過程中,身體里40~60萬億個細胞也在進行新老交替、更新換代:老細胞被分解,新細胞取代老細胞——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老細胞凋亡分解時,細胞內的核酸也被分解。核酸是什么?是承載人體遺傳密碼的分子。核酸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由磷酸分子、戊糖和堿基(嘌呤或嘧啶)組成。終于我說到了大家熟悉的嘌呤,嘌呤包括腺嘌呤和鳥嘌呤。核酸分解就形成了嘌呤,嘌呤被進一步處理就成為了尿酸。

這還只是內源性尿酸,占人體每日產生尿酸的80%;外源性尿酸則來自于我們每天的食物,占人體每日產生尿酸的20%。
人體內尿酸池的尿酸大約為1200毫克,每天排泄尿酸在500~1000毫克,生成的尿酸在750毫克。尿酸在人體內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痛風是尿酸增高引起的關節疼痛,對于人體來說尿酸必不可少,不可能完全清除尿酸來“斷根”
當我們發現尿酸高的時候,通常不會在意。
尿酸持續居高不下在420μmol/L以上,就是高尿酸血癥;而當尿酸沉積在關節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會出現痛風。
我喜歡用一杯水做比喻,大家也可以做實驗。我們的人體內本來就有一杯鹽水,但是當我們不斷朝里面放入更多的鹽時,就會發現杯底有沉積;而鹽繼續放的時候,就會發現杯子里都是食鹽,水卻不見了。
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過飽和的尿酸就會析出成為尿酸結晶,這些結晶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長久之后,當血液中的白細胞發現尿酸鹽結晶,就會開始攻擊它們,釋放多種酶和促炎物質,從而出現了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也就是說,體內的尿酸持續處于飽和狀態時,在酗酒、飲食不節、局部受涼、關節受傷、長期加班等情況出現時,體液中溶解的尿酸鈉進入過飽和狀態,形成尿酸鈉結晶,沉積在關節中經過一系列的復雜生化過程,就會引起炎癥反應,導致痛風急性發作。
那么,尿酸就是“真兇”,也就是痛風治療要斷的“根”了。
但是,尿酸這個“根”,還真不容易輕易斷掉。因為它對人體有生理作用:
•尿酸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增強紅細胞膜脂質抗氧化能力,防止細胞溶解凋亡;
•正常的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相對恒定,體液中尿酸含量變化可以充分反映人體內代謝、免疫功能情況;
•尿酸可以保護肝、肺、血管內皮細胞、防止細胞過氧化、延長生存期,延緩自由基所引起的器官退行性病變;
•尿酸可以延遲B細胞、T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凋亡,維持機體的免疫防御能力。
所以說,對于人體而言,尿酸不可能完全清除。目前所知的是有高尿酸血癥就有低尿酸血癥。低尿酸血癥就是尿酸水平持續小于120μmol/L,而低尿酸血癥就會導致腎功能異常、肝病變、尿激素分泌異常、人體酶合成缺乏、顱內基本、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情況的出現。

目前治療痛風降尿酸主要是減少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促進尿酸分解大概就是所謂的“斷根”
現在我們知道,尿酸其實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尿酸在我們體內的相對平衡,也就讓我們的身體能夠維持基本的運轉。
一般的哺乳動物也有尿酸,不過它們有尿酸氧化酶,能把尿酸催化成為其他產物。也就是說,人和動物的區別也有一點就是人體內有相對固定的尿酸存在,以相對穩定的濃度存在于體內。
痛風必然就會出現尿酸高,尿酸高有兩種原因,就是尿酸排泄減少和尿酸生成增多:
•尿酸排泄減少:主要是尿酸清除率降低、排泄少,有些藥物、代謝性疾病、高血壓、肥胖等也能導致尿酸排泄減少;
•尿酸生成增多:主要是遺傳相關酶缺陷導致代謝異常,飲食因素、劇烈運動、血液疾病、細胞毒性藥物的使用也能導致尿酸生成增多。

而目前而言,針對痛風的治療尤其是藥物治療,主要就是針對痛風尿酸高的兩大原因來治療。比如別嘌醇和非布司他,就是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阻止嘌呤合成為尿酸,中斷其中的合成路徑;比如苯溴馬隆、丙磺舒,就是通過與進入腎小管管腔內的尿酸競爭尿酸轉運體,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促進尿酸從腎排泄,發揮降尿酸的作用。


科學家和醫學家們在治療痛風降尿酸藥物研究上也不曾停歇,比如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BCX4208,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上游的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抑制尿酸的合成;比如RDEA594是特異性抑制腎近端小管而阻斷尿酸的重吸收,促進腎尿酸排泄。而這兩種藥物都是正在研發的新型藥物,并未大規模投入臨床使用。
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讓痛風“斷根”的藥物,也就是說,促進尿酸分解的藥物。目前來說,促進尿酸分解的藥物,也就是根據動物體內尿酸氧化酶研究生成的,讓人體內也有尿酸氧化酶,從而對尿酸進行分解。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
•拉布立酶:重組尿酸氧化酶,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血液惡性腫瘤患者的急性高尿酸血癥。通過催化尿酸氧化為水溶性更高的尿囊素從腎排,從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不良反應包括發熱、惡心、嘔吐和皮疹,少見有腹瀉、頭痛和過敏。
•普瑞凱希:聚乙二醇重組尿酸氧化酶,主要用于傳統降尿酸治療無效的老年難治性痛風患者,作用機制和拉布立酶一樣,不良反應包括嚴重心血管事件、輸液反應和免疫原性反應,以及惡心、頭痛、背痛、挫傷、呼吸困難等癥狀。
•非重組尿酸氧化酶:目前來說臨床耐受性差、容易誘發過敏反應,容易出現溶血和高鐵血紅蛋白血癥。

雖然目前已經有這些尿酸氧化酶,但是這都是低等動物的尿酸氧化酶,人尿酸氧化酶尚未研發成功。劉醫生建議不要輕易使用,因為這些都免疫原性強,應用后過敏反應發生率高,而且抗體容易產生導致藥物失效。
所以從目前而言,痛風并不能“斷根”,但是可以達到臨床治愈,臨床治愈標準主要包括:
•血尿酸持續達標,痛風石和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出現腎功能損傷患者血尿酸持續達標在300μmol/L以下,痛風患者血尿酸持續達標在360μmol/L以下;
•關節、軟骨、滑膜、關節腔、腎臟、泌尿系統等體內尿酸鹽結晶清除或溶解,而且不促發急性痛風發作;
•體內痛風石溶解或去除;
•減少甚至終止急性痛風再次發作;
•防止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出現進一步損傷和損傷部位得到修復;
•防止或延緩出現慢性痛風性腎病和腎結石;
•防止出現痛風伴發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

但這些“臨床治愈”的目標,靠的還是痛風患者長期堅持治療,做打持久戰的準備。有些患者朋友吃了一兩個月的藥就問我:“劉醫生,我現在可以停藥嗎?”您如果沒有決心一直降尿酸,那么還真不如不治,因為痛風現在無法“斷根”。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