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臨床、樂于奉獻,臨床思維活躍,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他勤于鉆研,精于科研,數十年如一日,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他醫德高尚,視患者如親人,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為最高人生目標。他就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周立華。
近日,一代宗師與《中國中醫藥報》共同創辦的《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走進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拜訪心腦血管病權威專家周立華教授,就從新醫學派角度如何理解“慢危重癥”和“胸痹”兩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采訪心血管內科主任周立華)
新醫學體系——狀態醫學
狀態醫學為系統科學和中西醫學的融合體。狀態醫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以中為本,以西為填充”。這一主題思想既與我國實行的中西醫并重的方針相符,又完美融合了中西醫之所長。
在30多年的臨床工作之中,周立華教授逐漸形成了系統科學與中西醫學進行融合的狀態醫學觀,并提出了“辨態論治”的觀點。
他認為狀態醫學是中醫的癥候狀態、西醫的疾病狀態、人的系統狀態、整體狀態,既指宏觀狀態,也指微觀狀態,是整體或局部的所有緯度和單一緯度的亢進或低下的狀態,狀態醫學是傳統的中醫和現代西醫有機的統一,并增加了傳統經典語言與現代語言的通約性。
從新醫學派角度說重癥治療
中醫對慢危重癥有非常肯定的療效,對急危重癥在不同病癥有比較好的療效。其實中醫不僅是能夠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也能夠治療急危重癥和慢危重癥。
就急危重癥而言,西醫單獨治療極危重癥為人們熟知,因此也形成了“中醫治慢癥,西醫治急病”的說法。然而對部分重癥,中醫是有獨特優勢和療效的,譬如說發熱、心衰,中醫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
在危重疾病的臨床治療當中,有些病完全是以中醫為主導的,有些病是以西醫為主導的,有些病是中西醫并重的,但是中醫在其中的作用,在治療危急重癥中的作用一定是不可忽視的,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周立華認為,從臨床當中治療危急重癥的經驗和療效來看,要從治本的辨狀態論治,以及人體生命活動解讀這種病理狀態出現的原因,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治療危急重癥。
從新醫學派角度談胸痹的疾病診療
胸痹,包括了很多的疾病,我們目前來講特指冠心病。周立華認為,冠心病的形成原因是本虛標實。本虛,脾和腎,脾虛后,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變成痰,腎虛,也可以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變成痰,此為其一。其二因為衰老導致心主血脈、肝藏血的能力下降,血管的硬化增加,所以與腎和衰老的關系以及心和衰老的關系,都是有相關性的。
胸痹的表現形式,以痰和瘀為主,所以在胸痹的治療上要化痰祛瘀,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動脈硬化斑塊而形成的各種病理過程。周立華認為,在健脾補腎的時候,可以提高心臟的主血管的能力,血管的硬化程度也會降低,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也會提高,包括分泌一氧化碳等能力也會提高,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改善斑塊附著以及去除斑塊,減少脂質沉著。包括補腎在內都能夠改善這些心臟血管的衰老狀態、改善氣血運行的動力狀態和運行狀態,所以說這也是辨態論治在治療胸痹時的運用。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周立華在30多年的臨床當中,積極探索各種新醫學思維和新醫學模式。辨態論治被其廣泛運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中,而狀態醫學的新醫學理論體系也日趨成熟。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