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痛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如果你簡簡單單的認為痛風是一個西醫的疾病的名稱,那么就是錯誤的。其實我們歷史悠久的中醫學的話,很早的話其實就有“痛風”病名的餓了。因此,歷代醫家對于痛風疾病的話不僅僅有所論述。而且還積累了不少的治療的方法的了。中醫痛風的治療怎么開展?
元·朱丹溪《格致余論》就曾列痛風專篇,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腳氣》中認為,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郁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清·林佩琴《類癥治裁》:“痛風,痛痹之一癥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同時現代醫學所講的痛風還相當于中醫的“痛痹”、“歷節”、“腳氣”等癥。
痛風早期中醫診斷:
1、濕熱阻痹
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瘀熱內郁
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
3、痰濕阻滯
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黯,苔白膩,脈緩或弦滑。
4、肝腎陰虛
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5、風寒濕痹型
肢體、關節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關節劇痛,痛處不移,或肢體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于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濡緩。
證候分析: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機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肢體、關節疼痛。風邪偏勝者則關節呈游走性痛;寒偏勝者則見關節劇痛,痛有定處;濕邪偏勝者則以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為主,寒濕之邪均為陰邪,故見陰雨天加重。
溫馨提醒:建議有這個疾病的病人,需要進一步去控制每天總熱能的攝入,不可以隨隨便便暴飲暴食的了。而且病人為了早點兒身體的康復,要少吃碳水化合物。不要喝酒,也不要隨隨便便吃冰冷刺激的飲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