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頭發的作用 古時說發型多半是在談年齡?
2016-11-11 21:17:2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小孩子頭發下垂的樣子,后引申為兒童或者童年的意思。“髫”容易和“髻”弄混。前者專門用于孩童,而且是用來形容頭發下垂的樣子;而后者主
小孩子頭發下垂的樣子,后引申為兒童或者童年的意思。“髫”容易和“髻”弄混。前者專門用于孩童,而且是用來形容頭發下垂的樣子;而后者主要用于“發髻”,指盤在頭頂或腦后的發結。清代袁枚《祭妹文》中“汝梳雙髻”,指的就是妹妹頭上梳著兩個發結。清代戴名世《姚符御詩序》中“與余垂髫相識,稍長,各游學四方”,說的便是小時候就相識了,等長大一些,便各自游學。其實“召”和“吉”用于發聲,根據讀音便不會將這兩個字寫錯。
很多古人對年齡的稱呼,都與頭發有關。除了垂髫外,還有總角、束發、弱冠、及笄、黃發等。古時孩童,把頭發中分,在頭的兩側束成兩結。因為形狀像牛角,所以叫總角,指的是八九歲到十三四歲。后來人們也用“總角之交”來形容幼年時代就交好的朋友。束發是把總角解散,束成以髫。這時已是成童。開始束發的年齡大約為十五歲,在古代是入大學之年。弱冠指的是古時男子年二十行成人禮,結發戴冠。因此時身體還不夠強壯,故稱弱冠。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禮,大約到了十五歲,女孩子就會把頭發束起來,佩戴上笄(也就是發簪),表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許配人家。黃發則是用來形容長壽的老人。古人認為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此黃發是長壽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