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歷史 宋朝與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以后,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由于張邦昌原為宋臣,后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詔書立康王趙構(gòu)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趙構(gòu)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然而,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xù)大舉南侵。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黃河以南的統(tǒng)治。宋朝也發(fā)兵北伐,由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浚等眾多抗金將領(lǐng)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jīng)擊潰偽齊軍和金國的聯(lián)軍。
高宗趙構(gòu)于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將領(lǐng)韓世忠的兵權(quán),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下獄,并于當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殺害了岳飛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過岳飛,堅決抗金的文官武將,也都被紛紛貶斥。宋高宗以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tǒng)治權(quán)。
在高宗之后,宋金兩國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而南宋在孝宗年間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權(quán)由史彌遠執(zhí)政,繼續(xù)推行求和政策,還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贈謚。但此時金國的實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無力南征,還須時刻提防來自西北日漸興起的蒙古勢力。
隨后,于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據(jù)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則與蒙古聯(lián)手抗擊金軍。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lián)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
金滅亡之后,南宋不僅沒有由此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又將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蒙古。滅金之后,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際,收復被蒙古占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為主,并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雖出兵但未達到預期目的。南宋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蒙古南侵的借口。
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并不甘心失敗,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于宋軍奮勇作戰(zhàn),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后,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lǐng)孟瑛、余介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軍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與宋軍交戰(zhàn),聽到消息后,立即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賈似道不但不遣軍南追,反而使人向蒙古求和,以保太平,使蒙軍得以順利退回北方。
此后,忽必烈繼承了大汗之位,又繼續(xù)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號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