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歷史 回族的經堂教育是怎樣的
回回先民初到中國時,對宗教教育和宗教學術,一般并不很重視。絕大多數回回人的宗教知識都很貧乏。清真寺中,雖有阿訇、教長和學生,但因教育方法落后陳舊,并無多大成效。直至16世紀中葉后,由于宗教學者胡登洲積極倡導,經堂教育始有較大發展。
胡登洲,字明普,俗稱胡太師,陜西咸陽魏城人。生于1522年(明嘉靖元年),死于1597年。年幼時學過儒學。后隨同鄉高師祖修習伊斯蘭教典籍,“聆其大略”。④曾到過阿拉伯朝覲圣地。歸返后,因目睹中國伊斯蘭教的不景氣,立志興學,招學子數名于家,半工半讀。由于他的影響,自是清真寺設學漸開,并由甘、青、豫、魯而逐漸推廣至全國。
經堂教育后發展為三級:大學、中學和小學。大學以造就專門宗教人才為宗旨,主要目標是培養教長;中學主要是培養進大學的學生即阿訇,學生稱“哈里發”,意為“繼承者、小學是適齡兒童的基礎教育,以學經、講經為主。大學主要講授《尕最》(《古蘭經》注釋)、《克倆木》(認主學)、《侯泥》(經注學)和波斯文等;中學講授《莫勒夫》(文法基礎)、《滿倆》(詞句的配合)、《班牙尼》(文學作品,著重講修辭)、《偉尕耶》(伊斯蘭教法)。課本最初都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清代末年,北京牛街清真寺的王浩然阿訇因不滿于陳舊的教育方式,遂發起創辦新式學?!盎亟處煼秾W堂”,改良教法,增設漢文和普通學校所設科目,以求更好地提高穆斯林人才的知識水平和社會素質。在其影響下,不久各地也相繼興起了籌辦回民學校的熱潮,上海出現伊斯蘭教師范,寧夏有中阿中學,北京有成達師范學校,昆明有明德中、小學校,予經堂教育以巨大促進。
經堂教育的出現及其改良,是回回民族社會經濟及伊斯蘭教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充分反映了宗教職業者和宗教上層對擴大宗教影響的要求與愿望,對廣大回回人民文化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