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服飾 畬族女子的鳳冠都有什么飾物
畬族女子鳳冠
解放前,畬族婦女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竹冠,綴以石珠,未嫁者否。其頭飾綰發推結,領竹為冠,裸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均為五色椒珠。成年婦女發型梳扮鳳凰式,把頭發梳單辮盤于后腦,打成發髻,發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安放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1寸、長3寸,富戶用銀制),包以紅布,銀釵高挑,4串長長的瓷珠和1串紅黑相間的瓷珠穿在縐紗上,插1支銀簪,另系8串尾端結有小銀牌的瓷珠,垂于耳旁。這種通常稱為“鳳冠”的頭飾,漢族稱“笄”,相傳為高辛帝所賜。這種具有紀念始祖意義的原始裝飾,一般在結婚時始戴,以后凡節日或作客時戴。平時勞動,則裹以藍布方巾或毛巾。現在戴“鳳冠”的人已很少見,一些畬族村莊只在接待來訪賓客或重大節日時才戴。
“笄”的配件: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載、骨掙、鉗搭、方牌、耳環、頭抓、古文錢、牙簽、耳挖、蕃蕉葉、銀簪、銀鏈、珠子、布料和棉線等。
畬族鳳冠共需白銀4兩8錢,其中:
銀簪: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
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插于發際裝飾品?;槎Y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制作精細。
耳環耳牌: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制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畬族各地的鳳冠,形制稍有區別,大體可分為福安式、羅源式、順昌式、景寧式與麗水式幾種。福建的款式,有的還視畬族女性年齡的不同扎成“老鳳”“稚鳳”的,浙江景寧、麗水的鳳冠,在“頭珊”纓絡的制作上也有差異。簡捷者以紅絲垂纓為之,精致的“頭珊”則以銀片和串珠組成,表示許多蘊含的意義。如最上端的銀片飧以小鳥,象征鳳凰,接綴“雙魚”象征婚偶(民間已圖案化“雙喜”),或說綴“雙色”的棱形銀片喻為“四?!?,表示婚偶情好甚篤,如魚得水,永結鸞儔長相守也,所以舊俗未婚娘不戴鳳冠。“雙魚”下又綴“古文錢”般的銀片與珠纓。從總體上看,似寓以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始奶人才兩旺之義,兩者又相輔相成,涵意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