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風俗 彝族賽裝節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特色
凝聚著古老悠久歷史和濃郁古樸民族文化風情的彝族“賽裝節”,起源于古老的祭祀和“伙頭”交接慶典活動,伴隨著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已經走過了六百多年的歲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傳統習俗,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
賽裝節簡析
賽裝節即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魅力,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干、心靈手巧的人。
賽裝節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朝里若、朝拉若從月利巴拉來到直苴腹地泥澤薄打獵,發現這里山青、水秀、土肥。于是感慨地說:“要是在這里種上谷子,一定是連年大豐收,吃也吃不完?!碑斔麄儚澫卵鼇?,想痛飲那清甜的泉水時,箭筒里滾出了三顆飽滿的谷粒。兄弟倆顧不上喝水,趕忙撿起谷種撒到一個泥塘里,并祝愿說:“如果這里是鄉親們能夠安居的地方,那么但愿三顆谷種能長成三大叢,穗頭有馬尾巴那樣粗、那樣長”。
此后不久,兄弟倆又背上氈毯帶上弓箭、鋤鐮返回泥澤薄,精心管理。果然,事隨人愿,三顆谷種發成了三大叢,金黃的谷穗確有馬尾巴那樣粗長。兄弟倆背著豐收的糧食趕回家,消息傳遍了各個村寨,許多鄉親都隨朝里若兄弟遷到直苴,大片大片的土地開墾出來了,田里栽上了秧,地里種上了蕎、麥、豆、麻。到了金秋,彝家新寨家家戶戶喜開豐收鐮。
朝里若、朝拉若兄弟倆對開發直苴有功,老年人一心要給他們選擇稱心如意的對象,當老年人征求兄弟倆喜歡哪個姑娘的時候,朝里若說哪家的姑娘心靈手巧,就和哪家的姑娘做一家,朝拉若說他最愛直苴的山水林木花草,哪家的姑娘能把直苴的山水林木花草繡在衣裳上,就娶哪家的姑娘做媳婦。老年人向全村宣布了朝里若、朝拉若的擇妻條件,并規定全村姑娘于來年正月十五在村旁的山頂上、樹林里、青棚下舉行衣裝比賽,讓兄弟倆選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