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諸葛亮的幾種評價 如何評價諸葛亮?
歷代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陳壽: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軍機之略其亦可代為。
曹操:劉備不足為懼,吾實懼諸葛亮耳。
孫權:諸葛亮具異人之略,若效于江東,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實為國之棟梁也!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司馬炎:朕聞卿(陳壽)之言,曉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為祭其忠貞。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伯溫:軍在于治。諸葛亮連年征戰而兵無厭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乾隆:端推諸葛是完人!
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我們要對諸葛亮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優點:1、博學多思。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而成為飽學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為依據。年輕瀟灑的諸葛亮,偏找了個其丑無比的黃阿丑。認才學不認相貌,天下男子有幾人做得到?3、一個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非常透徹。4、勇于承擔責任,如失街亭后,自貶三級。5、重視科學,,親自發明木牛流馬。6、正確確定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
缺點:1、架空劉禪。劉備死后,由于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后,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干,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后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2、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并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后,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4、壓抑,把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后,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云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5、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采用兩邊安撫的方法。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云,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采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Z反埋下禍根。
6、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云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后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于白帝城。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7、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后,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8、不懂處理后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后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9、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10、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為實現“隆中對策”中的“圖取中原”的方略,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終至積勞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錯用將街亭失守。二伐誤料敵陳倉受挫。三伐拒納諫首陽敗歸。四伐遭計謀祁山無功。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他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