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三國后期無人 姜維不比孔明差
關羽夜走麥城后,整個小說到了一個轉折,等到諸葛亮死后,有人認為那代表”智“的消失。其實不然,三國后期有一個人不必諸葛亮差。
其實在三國后期,有一些人其實也很棒。不過我只打算在吳、魏、蜀里面各挑一個人。
姜維是諸葛亮死后繼承了他的北伐志向,希望能興復漢室。在諸葛亮死后,姜維并不是直接掌握蜀國的軍權。蜀國一直由蔣琬和費祎掌握大將軍的職位,他們都是諸葛亮去世前囑托的人。
但費祎蹊蹺的被刺殺后,姜維才正式被任命為大將軍,主持北伐的工作。這是離諸葛亮去世已經過去了19年。不過這一切并不順利,朝中有黃皓這樣的奸臣阻攔,而且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跟姜維的關系也并不好。
除了之前與蔣琬、費祎合作的北伐,他自己帶兵北伐了九次,有輸有贏??粗裰腥瞬挪粩嗟蛄?,幾乎無可奈何。而魏國、吳國都有一些后起之秀。
當魏國開始了西征計劃時,劉禪因為聽信黃皓的讒言,導致發兵緩慢。姜維先是被鄧艾攔在沓中,可他還是完美地殺回劍閣,守住了鐘會。
要不是鄧艾從景谷道偷渡,揮兵直擊成都。漢魏之間最后一場大戰爆發,守綿竹的諸葛瞻戰死。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率領百官投降了鄧艾。
遠在劍閣的姜維聽到后,幾乎悲痛欲絕。但即使是這樣,他依舊沒有放棄,他給劉禪上奏寫了一句話:
“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之后他投降了鐘會,利用鐘會的手除掉鄧艾。又希望能借著鐘會的軍隊重新興復蜀國,沒想到事情敗露,自己和鐘會都被殺了。
可以說,他熬到了最后一刻,他的執著,對比諸葛亮也不不遑多讓。
魏國的人才其實不少,鐘會、鄧艾和羊祜,這些人都可以稱為一時的人才。但今天只講杜預。
杜預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 的出場鏡頭并不高,因為他出于這場大戲的落幕,吳國的滅亡。杜預是個官二代,他爹杜恕還沒當官,在朝廷里呼聲就特別高了。而且他們家和司馬家是親家關系,不過杜預的強大不在這里。
跟著鐘會滅蜀、又攻滅東吳,是他干的。最重要的是他在中國的法制史上都有自己的名字。在當時,他是唯一一個。
他給晉武帝上書的奏折中,有關于如何調控糧食價格、運鹽,對于國防邊防的調整等一堆意見。隨便提的倒沒什么,最主要的是被采納了。
不止是個理論家,還是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工程家。主持造過富平津大橋,把古代的一種叫“欹器"的計時器從古籍中復制出來了。
還修改過歷法,并且修改后的歷法后來被通用。要知道歷法這種東西,官府靠著它,每年要教老百姓種田,自己宗廟的祭禮。如果不準,是不會有人用的。
曾經實地調研了災情,給了一套完整可實行的農業救災的方案。
這樣高的成就,讓他死后同時入了文廟和武廟。
陸抗有個好父親,陸遜以書生的身份當上大都督。在夷陵,一把火燒了劉備,救了吳國,也成就了自己。
陸抗做為陸遜的次子,并沒有那么風光。因為孫權晚年后變得十分猜忌,對陸遜也是不信任,這也導致了陸抗并不受重要。
不過在孫權去世前,悔悟了自己的做法,重用了陸抗。陸抗和姜維不一樣,他并不需要在夾縫中苦苦生存,也不像杜預那樣文武全才。他盡自己所有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比如各地駐守一塊防地,在調防的時候。諸葛瞻會搞點小動作把防地稍微損壞一下,陸抗卻不會這么做。
他和羊祜之間也不是只有各守邊界的交情,還曾經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擋住了晉國的進攻。
魏國在陸抗死后,才決定征討吳國。他是吳國最后的名將,而吳國之所以后來還能撐過十幾年,并不是它有多強,而是當時的晉國在處理篡位之后的隱患。
可以說陸抗死,吳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