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是蔣介石最器重的人卻讓周恩來感動不已
陳誠,字辭修,浙江省麗水市人。出生于1898年的陳誠也像民國時的大多數革命青年一樣,在1926年投身于當時的革命搖籃——黃埔軍校,不過他沒有做學生,而是直接當上了教官。
出身于黃埔,還是蔣介石的浙江老鄉,陳誠想不做蔣的嫡系都不行。都說胡宗南是蔣的“天子門生第一人”,其實陳誠遠在于他之上。陳誠是黃埔系中地位僅次于蔣介石的人物,有“小委員長”之稱。
1948年10月,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已是窮途陌路,為了將來能有條退路,蔣介石特地派陳誠去臺灣主持政務。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幸虧有陳誠的接應,蔣介石才得以安然來臺。
后來陳誠出任國民黨的副總裁和行政院長,還在1954年當選了副總統,儼然成為了國民黨的二號人物。
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改變,為了盡早地解決臺灣問題,毛主席提出了“一綱四目”的對臺方針。“一綱”:如果臺灣可以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都可以按蔣介石和陳誠的意見研究解決。“四目”:一、臺灣回歸祖國以后,除外交問題必須要由中央決定之外,其余軍政和人事安排可根據臺灣方面的意見辦理;二、臺灣如果建設費用不足,中央財政可以下撥;三、臺灣的社會變革可根據臺灣方面的意見研究擬定并付諸實施;四、大陸和臺灣均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的團結之事。
1963年,周恩來請張治中以個人名義向陳誠轉達關于“一綱四目”的方針,希望陳誠能盡早為海峽兩岸統一做出貢獻。誰知信剛送到臺灣,陳誠就因為肝癌而病倒了。
1965年3月,陳誠的病情急轉直下。一天昏迷醒來后,陳誠自知時日不多,便指示他的長子陳履安代寫遺囑(陳誠口述,陳履安代寫)。
遺囑內容很簡短,共三條:一、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領導之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二、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民國軍民共此患難;三、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口述完遺囑不久,陳誠就病逝了。但是他的這份遺囑卻在當時的臺灣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60年代的臺灣,在蔣介石的反動統治下,時常叫囂著“反攻大陸”。而身為副總統的陳誠,卻在遺囑中對此只字未提。
據說蔣介石看了陳誠的遺囑后,默然了好幾天,于是蔣的親信們就暗示陳誠的夫人譚祥是否能修改一下陳誠的遺囑。譚祥聽后不為所動,說:“辭修的遺囑如果一定要發表,就只能按照他生前的口授原件,如果感到這樣公布不合時宜,也可以不發表。不過要發表就只能如此了!”
消息反饋給蔣介石后,他思忖良久,最后還是批準“照原件發表公布”。
遠在北京的周恩來聽說陳誠的遺囑后,也深為感動。就在這一年,原中華民國的“代總統”李宗仁回到了祖國。周恩來親自去上海迎接他,當談到當前的臺海局勢時,周恩來動情地說了一句:“陳辭修是愛國的人,他堅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可惜他身體不好……”
“陳辭修是愛國的人。”這就是周恩來對他的黃埔同僚的最后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