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大西王張獻忠劫掠全川的寶藏究竟藏于何處

2017-03-08 16:22:5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本文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10年第34期,作者:張建斌(國家清史纂修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原題:《尋找張獻忠寶藏三百年》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

本文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10年第34期,作者:張建斌(國家清史纂修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原題:《尋找張獻忠寶藏三百年》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古老歌謠,因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傳了300多年。

1646年,張獻忠身亡后,他所聚斂的巨額財寶便不知去向,甚至沒人說得清這筆財寶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但在這數(shù)百年間,圍繞它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止過。在傳說中,張獻忠將劫來的金銀財寶藏在成都附近某處,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

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縣城僅兩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場傳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黃金盤。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傳說中的張獻忠巨額財寶再露端倪。

劫掠全川之財

張獻忠生于1606年(明萬歷三十四年),延安人。據(jù)《明史》記載,他身材魁梧,臉形稍長,面色微黃,留著及胸的長胡子,聲若巨雷,人稱“黃虎”。他性格桀驁不馴,在延安府當(dāng)捕快期間,就屢犯軍法。1630年(明崇禎三年),恰逢明末亂世,宦官當(dāng)權(quán),民不聊生,張獻忠在家鄉(xiāng)米脂追隨王嘉胤起事。王死后,他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屬一股起義軍。不久,張獻忠與李自成因故分裂,李自成進攻黃河流域,他則率部進攻長江流域。

隨著起義力量的壯大,李自成稱“闖王”,張獻忠則自稱“八大王”。張為人極其狡詐,明朝對他軟硬兼施,先是許給他高官厚祿,期冀招撫;后又對他多次圍剿。每到危急關(guān)頭,他就詐降,度過危機后則再次反叛。明朝政府根本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的目標(biāo)只有一個——當(dāng)皇帝。

1643年,張獻忠攻下武昌后稱帝,建立大西政權(quán)。清朝文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說,他將楚王(朱華奎)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死,自己則“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shù)百輛”。

次年,張獻忠?guī)П氪āT谔旄畤闪藘杉屪约毫粝聬好氖拢皇菤⑷耍锹迂敗?/p>

據(jù)說,張獻忠攻陷成都后,部下報糧草不足,他便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個最困難的問題——殺人,殺百姓,殺傷兵。成都有一塊《七殺碑》,記錄的便是他的殺人如麻:“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除殺人外,張獻忠更以“劫掠”出名,劫掠對象由皇室官紳發(fā)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劉景伯在史書《蜀龜鑒》中記載,張獻忠從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shù)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拿到錢后還會殺人滅口。其行為之暴虐,可謂空前絕后、毫無天理與人道可言。

同時,他還對搶掠所得財產(chǎn)進行嚴格的控制,立下規(guī)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據(jù)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他曾在成都舉辦斗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jié)舌。

有歷史學(xué)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一兩白銀折合購買力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300元人民幣計算,在那個年代,他擁有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

寶藏沉于錦江?

有人說,人生最可悲的事,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對斂財有著近于病態(tài)狂熱的張獻忠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會如此短暫。1646年,清朝肅親王豪格同吳三桂率清軍由陜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同年11月,張獻忠部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出城迎戰(zhàn),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額財寶竟自此和他一同消逝。

這筆寶藏是藏于錦江水底?埋于青城山下?還是隱于蘆山縣城(隸屬于今雅安市)?人們的猜測不一而足,其中最讓人們信服的藏寶地,就是錦江江底。

據(jù)《明史》記載,張獻忠在被迫撤離成都前,干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讓部下在錦江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數(shù)丈深的大坑,將劫掠來的財寶全數(shù)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將大坑沖平、淹沒,以此掩人耳目。后來的史書《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彭山縣志》上對張獻忠寶藏的下落則另有說法: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他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沿錦江剛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nèi),便遭到當(dāng)?shù)氐牡刂魑溲b楊展部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于錦江。更有人說,張獻忠的船只是自焚,楊展的幕僚費密在《荒書》(著于清康熙年間)中也記載:“楊展先鋒見賊焚舟。”張獻忠為何自己燒了船只?這無疑為“江口沉銀”之說又添了一層神秘面紗。

民間流傳的第三種說法是:張獻忠自知兵敗,撤離成都前,提前讓手下做了許多木筒,將銀錠灌藏其中,投入錦江,使其順?biāo)鳎瑴?zhǔn)備在狹隘處打撈。可惜途中遭到楊展兵馬的埋伏,尚未來得及打撈便兵敗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沉于江底。

還有一個傳說也流傳甚廣:張獻忠兵敗成都時,十幾艘大船沿江順流而下,在彭山境內(nèi)被清軍預(yù)先埋設(shè)的鐵鏈攔住。押運船只的將士眼看不敵清軍圍攻,紛紛鑿沉船只,登岸而逃。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要從成都運走,以為截獲了運寶船隊,欣喜若狂,可當(dāng)他們登上那些尚未完全沉沒的大船,卻發(fā)現(xiàn)其上裝載著的全是石塊。這無疑是張獻忠使出的障眼法,真正的財寶早就沉于江底。

諸多傳說撲朔迷離“江口沉銀”最為可信

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張獻忠將所掠財寶沉于錦江之中,地點就在江口附近。而這,為后人沿江尋寶留下了無盡的空間。

300年間尋寶熱不斷

對于張獻忠留下的巨額財富,后人垂涎已久。從清朝到民國,從朝廷、官員、將領(lǐng)到地方軍閥、普通百姓,無不對此津津樂道。

傳說中,最早得到張獻忠寶藏的人,是楊展。查證史書可得知,那場發(fā)生在江口的戰(zhàn)役確有其事,交戰(zhàn)雙方便是張獻忠與楊展,前者大敗,后者勝。基于此,后人猜疑,張獻忠江口沉銀被楊展所獲。根據(jù)費密在《荒書》中的記載,楊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著什么,后來,一個漁民將其打撈上來,數(shù)萬兩金銀才盡歸楊展所有。

另一種說法來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書《蜀難敘略》。據(jù)說,當(dāng)年張獻忠焚舟之時,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楊展,據(jù)實相告,楊展于是針對木筒特點,命部下用長槍在江中打撈,一旦發(fā)現(xiàn)木筒,便將其釘住、拖出。楊展是嘉定人(今四川樂山),在整個四川因戰(zhàn)亂饑荒嚴重之時,唯有嘉定富庶穩(wěn)定,時人在稱贊楊展時也說“蜀為賴之”。后人因此推測,楊展正是靠著打撈上來的飛來橫財,才做到這一點。

清朝占領(lǐng)四川后自然也不會放過對這筆財富的搜尋。《彭山縣志》記載,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冬,一位捕魚人在錦江中打撈起一把刀鞘,消息傳到總督孫士毅耳中,孫立刻派人趕赴江口,經(jīng)過數(shù)日打撈,終于打撈起萬兩白銀及大量珠寶玉器。

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為解決朝廷的財政困難,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提,呈請尋找這筆財寶,并說曾親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撈到遺棄的銀子。捉襟見肘的咸豐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將軍裕瑞“悉心訪察,設(shè)法撈掘,酌量籌辦”,最終卻一無所獲。

時間的流逝并沒有消減人們對財富的追尋和渴望。民國時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遺老因犯案走投無路,受到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楊白鹿接濟,在楊家一住就是幾年。為報恩,臨別前,杜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轉(zhuǎn)贈與楊白鹿,并說,匣內(nèi)所藏是張獻忠埋銀的地點圖樣,由當(dāng)時參與埋銀的一名石匠偷偷繪制,幾經(jīng)輾轉(zhuǎn)流落杜家,希望楊白鹿能“善為運用”。此后多年,楊白鹿一直珍藏木匣,從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楊白鹿將此事告訴了當(dāng)過師長的好友馬昆山,兩人一拍即合,認為此事大有可為,于是四處奔走,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專事打撈寶藏。他們按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就在成都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cè)的江邊。于是,趁著1938年冬河水較小的良機,錦江淘金公司組織開挖,卻沒有任何收獲。他們不死心,1939年冬又繼續(xù)挖掘,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10個多月,竟真挖出一個大石牛和一個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來了,依照那個廣為流傳的歌謠,能買下成都府的“萬萬五”還遠嗎?楊白鹿等人趕緊買來金屬探測儀。不久后的一天,金屬探測儀發(fā)出了嗡嗡的響聲。“找到了!”消息迅速傳遍川蜀大地,挖寶事件被傳得神乎其神。但歷史又一次和人們開了玩笑,工人們費盡心力,卻只挖出3大籮筐銅錢。

真相一次次擦肩而過

雖然轟轟烈烈的尋寶事件終以鬧劇收場,但此后幾十年,仍不斷有老百姓從江中打撈出財物。

1990年8月,彭山縣江口鎮(zhèn)漁民鄔長福網(wǎng)得大小銀錠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兩;1998年7月,彭山縣靈石鄉(xiāng)村民張志華在河中淘沙,卻淘出一個銀鼎……

2005年4月,彭山縣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鎮(zhèn)岷江河道內(nèi)施工時,從地表下3米處挖出一個內(nèi)有七錠銀元的圓木,銀錠上刻著“崇禎十八年□日”、“黃岡縣銀四拾兩正”等字樣,經(jīng)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其確為崇禎時期所征稅銀。通過銘文能看出,這批銀錠來自湖南沅陵縣、湘潭縣,湖北京山縣、黃岡縣等地,與當(dāng)年張獻忠轉(zhuǎn)戰(zhàn)之地十分吻合,時間上也是同步的,無疑可以視作“江口沉銀”的又一力證。

2005年發(fā)現(xiàn)的銀錠

“江口沉銀”究竟是否屬實?不少專家學(xué)者一直試圖進行論證。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在經(jīng)過多年研究考證后宣稱,錦江下確實埋藏著大量金銀。王綱稱:《明史》、《蜀鑒》、《荒書》、《彭山縣志》等正史、野史,都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江口沉銀”,近年來不斷打撈出的實物更是有力的證據(jù),因此,“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據(jù)他的說法,彭山縣政府聯(lián)合江口鎮(zhèn)政府進行了實地勘測,但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河道淤泥太深,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而對于最近出土的黃金盤,明清史研究專家認為,在江口一帶發(fā)現(xiàn)黃金盤并不為奇,但要確認其是否為張獻忠埋藏,還需對黃金盤進行進一步檢測。

300多年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真相卻一次次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許這一次,它真的能大白于天下。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91综合精品网站久久|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999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蜜芽tv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看SSS|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三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12|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青春草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