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白蓮教 用什么吸引老百姓為其賣命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于佛教的凈土宗,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為楷模。
北宋時期凈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凈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
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1796),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后持續了九年零四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于四川、湖北、陜西邊境地區,斗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陜西、河南、甘肅五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斗中。
占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征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土豪劣紳1000余人。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萬萬兩,相當于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白蓮教作為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斗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
白蓮教教徒主要特征是燒香、誦偈(即寶卷),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為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愿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姓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于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