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 西安唐碑碑文現大量武則天所造文字
西安碑林博物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該館新征集的一通唐碑。碑文中使用了大量武則天時期所造的文字。據悉,這是碑林博物館征集到的首座唐武周時期碑刻。
碑林博物館館長趙力光介紹說,這通石碑是該館文物征集人員在長安區航天大道附近一處工地征集的,當時已經斷成了兩截;經初步修復粘接,確認該碑為唐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這種石碑是立在墓前的,而不是墓室內的墓志,所以保存如此完整實屬難得。該碑高300厘米、厚32厘米、最寬處102厘米,碑額碑身連在一起,其中碑身高185厘米,碑額篆書題“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碑文楷書,共計34行,行62字不等,碑文共計2500余字。
據碑文記載,碑主姓楊,曾祖楊播,后魏曾任廣平王記室散騎侍郎,魯陽郡守。祖楊超,后魏拜左光祿大夫,驃騎將軍,平陽郡公。父楊榮,后周任司輅大夫、車騎將軍,文、鄧二州刺史。
碑主于隋大業十年(615年)始任右屯衛,后來曾隨隋煬帝征討遼東,歸唐以后,也多次跟隨唐高祖、太宗參加了隋末唐初平定全國的戰役,后官至左光祿大夫,貞觀元年,封沁源縣開國男、郢州刺史等職。貞觀十八年死于長安城,享年61歲。684年,其次子楊玄敏將其遷葬于唐長安城南的鳳棲原。
由于碑中使用了大量武周時期特有的文字,因而可以斷定立碑年代在武周時期。專家介紹,武則天所造的文字有18還是19個,目前業內爭論不一,在該墓碑上,則至少出現了5個則天文字,分別是“天”、“地”、“日”、“月”,還有“授”。其中,“山水土”疊在一起,等同于現在的“地”字;“天”字看起來則像現在的“而”字。
遺憾的是,因為碑刻表面的缺損,碑主的名諱尚不得知,專家還將做進一步的研究。作為一通刻立于唐武周時期的碑刻,碑文中使用了大量武則天時期所造文字,為研究這一重要文化現象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