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中朝鮮王國為什么不請中國幫忙
眾所周知,鳴梁海戰期間朝鮮和中國的關系比較好,但是在鳴梁海戰一開始潰不成軍的時候朝鮮王國并沒有請中國幫忙,那么鳴梁海戰朝鮮王國為什么不請中國幫忙呢?
關于鳴梁海戰朝鮮王國為什么不請中國幫忙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并沒有記載,后人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爭議。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當時朝鮮王國還沒有到像中國請求幫忙的時機。關于這一點有幾個論點證明。
首先,鳴梁海戰中日軍裝備精良,但也因此降低了行軍速度,所以在李舜臣接手朝鮮海軍指揮以前,日本軍取得的只是階段性的勝利,整個戰爭并沒有到真的失敗的時候,也就沒有理由請求支援。而李舜臣接手之后,戰爭有了反轉,朝鮮也取得了大勝,因此就更不需要請求支援了。
其次,朝鮮向中國請求幫助的代價比較大。因為一旦朝鮮向中國請求幫忙,朝鮮就成了明朝的附屬國。朝鮮自然不愿意在還有機會的情況下成為明朝的下屬國。而朝鮮可以和日本決一死戰,卻沒有任何能力對抗當時的明朝,所以成了附屬國之后的朝鮮就失去了主權。而且明朝派遣軍隊也有其他的條件,會加重朝鮮民眾的負擔,這也不是朝鮮人民希望看到的。
以上就是鳴梁海戰朝鮮王國為什么不請中國幫忙的原因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請求幫忙的代價太大,大到即使承擔戰爭失敗的后果也盡量不請求幫忙。
鳴梁海戰中國軍隊是否參加戰爭
鳴梁海戰是發生在中國明朝期間,當時的朝鮮和明朝的關系非常近,鳴梁海戰一開始朝鮮也是處于敗局的,朝鮮有沒有向中國請求援助,鳴梁海戰中國軍隊是否參戰呢?
關于鳴梁海戰中國軍隊是否參戰這個問題根據歷史資料可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按照時間來算,鳴梁海戰時期,明朝正處于第一次遠征和第二次遠征之間,中國軍隊沒有精力再參加鳴梁海戰。
其次,鳴梁海戰是發生在公元1597年,在鳴梁海戰之前,明朝的統治者曾經有派遣過一支軍隊對朝鮮進行援助,這是明朝軍隊的第一次遠征。在這次援助取得了勝利之后,雙方進行了談判,朝鮮和日本簽訂了合約,中國遠征結束,明朝的軍隊也就班師回朝了。
在明朝軍隊回國之后,日本卻突然撕毀了條約,企圖吞并朝鮮,這個時候的朝鮮因為沒有防備,是完全被日本軍隊壓制的。當時戰況緊急,并沒有給朝鮮向中國求援的機會,朝鮮就已經陷入了舉國的危機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向中國求援,中國的軍隊調遣以及行軍都是需要時間的,日本卻并沒有給朝鮮這樣的緩和時間。
再者,再次向明朝請求支援,朝鮮也負擔不起厚重的條件。再加上李舜臣率領朝鮮軍隊之后,朝鮮的敗局已經被扭轉了過來,也不用再向明朝請求幫忙了。
所以說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是不可能參加鳴梁海戰的。
鳴梁海戰里的龜船是什么
鳴梁海戰是日本和朝鮮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最后結果是朝鮮以少勝多,創造了戰爭的奇跡。在朝鮮人民的歷史記載中這一場戰爭中這一場戰爭的勝利主要靠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舜臣,而他的勝利主要是靠一樣工具,就是這一樣工具使他僅僅用十二艘船打敗了日軍的上百艘船,這個工具的名字就叫做龜船。那么鳴梁海戰里的龜船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記載鳴梁海戰里的龜船實際上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過了,但是由于當時沒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被淘汰了,龜船在朝鮮對抗日本軍隊來犯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韓國人記載的歷史中龜船似乎已經被妖魔化了,所以導致很多的現代人認為龜船只是被當時的人民虛構出來的一種對抗日軍的武器。
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龜船是一種長度大概有三十到三十五米的船只,這種船的行駛速度非常快,而且行駛在海上的時候也非常穩,再加上它的船身四周都有武器裝備,船的上面還有堅硬的盔甲,所以船身看起來就像一個行駛在海上的烏龜一樣,所以當時有人們稱他叫做龜船。龜船最大的特點就是行駛速度非常快,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因為它的船底是u型的而不是v型的,所以當海上起大風的時候龜船會行駛得非常平穩,在鳴梁海戰里的龜船就是這樣的龜船。也是因為這樣的船,朝鮮才能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