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監為什么都是漢人而不是滿族人?
從先秦時期開始,我國就有了一種很特殊的職業,一個特殊的人群——太監。這些特殊的人群是后宮里極少數可以留在后宮里的人,可以見到皇帝的女人,見到皇帝的女兒,見到皇帝的母親。
一般來說,大部分男人是不愿意去做一個太監的。畢竟,在我國,是非常講究傳宗接代的,講究留后。但是,出于政治的要求,還是有了太監的出現,還是有人去當太監。那什么情況下會選擇去做太監呢?一般來說,成為太監的人,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用先天生理有缺陷或有發育障礙的男人。不過,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第二種就是私自進行閹割手術而入宮。一般來說,把自己給閹了,送自己入宮的,大多都是因為家庭貧困,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為了活下去,謀得一條生路,就只好入宮當太監。明朝時期,就有很多太監是以這樣的形式入了宮,成了太監。連明朝大名鼎鼎的太監王振,都是因為家境貧寒而自己把自己給閹了,入了宮,當了太監。
第三種,則就是自己去宮里當太監,被宮里的人給閹了,或者是犯了罪,成了閹人。
等到了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他們還是延續了太監的制度。不過,他們是等到入關之后,等到順治皇帝之后,才正式有了太監的制度,等到康熙雍正皇帝之后,他們的太監制度更加完善了,杜絕了太監專權的可能。
如果,你仔細看一看的話,你會發現清朝一個滿人太監都沒有,太監都是漢人。
那么問題就來了,清朝為什么一個滿人太監都沒有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也很無奈。去做太監的人,都是窮人,都是活不下去的人。而清朝,滿族是統治者,是中原大地的主人。雖然清政府不允許滿人經商,但是卻用皇糧養了他們,每個月都會發錢給滿人,滿人是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的,是不會因清貧去做太監。并且,在雍正皇帝時期就明確禁止旗人擔當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