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文桓帝姚興是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姚興
后秦文桓帝姚興(366—416),字子略,羌族,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萇長子。394—416年在位。姚興在前秦時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國后立為皇太子。姚萇每次出征都留姚興守常安。393年姚萇死時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興密不發喪,待至次年擊敗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399年夏天,國內天災頻頻,姚興自降帝號,是十六國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后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組織了大規模的翻譯佛經事業,“由是州郡化之,求佛者十室之九”。
姚興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國安民。重視發展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提倡佛教和儒學,廣建寺院。他先后消滅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國仁)、后涼(呂光)的勢力,使西方安寧;同時東與北魏、東晉抗衡。弘始元年(公元399年)率兵攻打東晉,一舉攻陷洛陽,迫使晉軍南撤,晉之淮、漢以北紛紛降秦,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徐、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淮河、漢水流域。后因連年出征,國力不足,增收雜稅,引起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又加姚興諸子不和,太子姚泓懦弱,愛子姚弼驕橫,遂使政局不穩。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病死,謚文桓皇帝,廟號高祖,墓曰偶陵。太子姚泓繼位。次年為東晉劉裕所滅,后秦亡。
歷史如何評價姚興
姚興降號天王:晉朝的四世紀末,當時北方處于戰亂中,后燕的慕容垂滅亡西燕,統一了黃河以北,西秦滅前秦,與后秦、后涼成為關中三強。晉朝作為正統的地位在此時雖然恢復了,但是依然只控制著黃河秦嶺以南地區,后秦、后燕依然稱帝,對抗晉朝的正統地位。姚興在394年(后秦皇初元年)即位稱帝,而北方的代國此時正逐步強大,《魏書》記載此時拓跋珪改稱魏王,而《宋書》記載是404年桓玄篡晉時的天賜元年,代國改稱魏國。在姚興稱帝時,代國是擁護晉朝正統地位,與后燕爆發戰爭,而關中的三強之間也相互戰爭,397年,后涼分裂,段業建立了北涼,以后又分裂出西涼,其統治者李暠、沮渠蒙遜等都以晉朝為正朔。而擁護晉朝的拓跋儀被封為衛王,攻占后燕的中山、鄴城,控制了河北,代遷都平城。后燕退往龍城,分裂出南燕。代國的太尉穆崇親自指揮援助晉朝,共同對抗后秦,在擁護晉朝的勢力增強的條件下,姚興在399年正式降號為天王,這是姚興為了改善同晉朝的關系,籠絡晉人采取的措施。次年,后燕的慕容盛也降號天王。姚興停止攻打晉朝后轉而把主力用于關中,攻打同樣稱秦王的西秦,而晉朝因國內豪門士族與中小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沒有北伐。姚興在降號為天王后,減少了同晉朝的直接戰爭,并且利用晉朝國內矛盾,擴充勢力。姚興降號后擁護晉朝的李暠、沮渠蒙遜都與他友好通使,他還加封兩人官職,但是比兩人自立的職務低,估計沒有被接受。姚興同晉朝改善關系也與代國攻占河北后,對后秦增加威脅有關,使姚興被迫把主力轉向河北和關中地區。義熙元年桓玄篡晉盡管被平定,但是毛璩遇害,益州被譙縱占領,晉朝向姚興求和,姚興表面同意,并故意歸還了南鄉等地作為劉裕功勞,提高劉的威望,分化晉朝。同時卻趁機占領晉朝漢中,降服仇池,沒有誠心同晉朝議和。后涼被姚興滅亡后,關中的各國與后秦是時好時壞。義熙二年晉朝收復漢中,重新恢復與仇池、吐谷渾、西涼、北涼的聯系。三年晉朝和后秦關系惡化,后秦派兵支持譙縱的割據,以牽制晉朝,四年晉朝武陵王去世后,后秦支持的劉裕執政,開始專權,攻打南燕,姚興感到了劉裕好戰是威脅,轉而支持被劉裕迫害逃亡的司馬氏,盡管不積極,比如司馬國藩渡淮攻打廣陵,統領的部隊僅數百,但是姚氏從此與司馬氏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