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蔣介石!1941向德意日宣戰(zhàn)的中國元首是誰?
林森 (1868—1943),1877年入美國教會學(xué)校培元學(xué)校,1881年考入鶴齡英華書院,后到上海海關(guān)任職,其間參加反清活動,1905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后,策動九江新軍宣布獨立。同年11月,作為江西代表,參與制訂《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當(dāng)選為南京臨時參議院議長,參與制訂《臨時約法》。南北議和,中央北遷之后,1913年4月當(dāng)選為首屆國會參議院議長。
二次革命失敗后,林森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赴美國,為孫中山起兵討袁募捐籌晌。
1917年隨孫中山從上海南下廣州,任廣東非常國會議員、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1921年任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1923年任大本營建設(shè)部部長,1924年當(dāng)選國民黨“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央執(zhí)行委員,后任西山會議派的“中央執(zhí)行委員兼海外部部長”。寧滬漢合流后,任國民政府常務(wù)委員、立法院副院長。1932年起任國民政府主席,為沒有實際權(quán)力的國家元首長達(dá)12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國家元首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zhàn),此后致力于廢除美、英等不平等條約。
1943年5月,林森在去重慶市郊閑游途中,司機不慎將車撞到電線桿上,林森被送進醫(yī)院后始終昏迷下醒,直至8月1日逝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
國府主席林森先生
本年的四中全會選舉林森先生連任國民政府主席,全國輿論對這件事似乎很一致的表示滿意。在這個只有攻擊而很少贊揚的民族里,這樣一致的贊同豈不是很可驚異的事嗎?我們考察各方輿論對林主席的贊許,總不外“恬退”兩個字。“恬退”的褒語只可以表示國人看慣了爭權(quán)攘利的風(fēng)氣,所以驚嘆一個最高官吏的澹泊謙退,認(rèn)為“模范”的行為。但這種估量,我們認(rèn)為不夠,——不夠表示林森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貢獻(xiàn)。
林森先生的絕大功勞在于把“國府主席”的地位實行做到一個“虛位”,而讓行政院院長的地位抬高到實際行政首領(lǐng)的地位。今日的國府主席,最像法國的大總統(tǒng);今日的行政院院長,頗像法國的國務(wù)總理與英國的首相。兩年多以來的政治制度的大變遷,就是從兩年前的主席制度變成兩年來的行政院長制。其重要性頗等于從一種總統(tǒng)制改成內(nèi)閣制。改制的根據(jù)固然由于民國計一年十二月三中全會之改制案,然而使這個新制度成為可能的事實,這不能不歸功于林森先生之善于做主席。
三中全會改定政府組織,把行政院抬高,作為行政最高機關(guān)。這確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進步。但如果國府主席是一個不明大體而個性特別堅強的人,如果他不甘心做一個僅僅畫諾的主席,那么,十幾年前北京唱過的“府院之爭”一幕戲還是不容易避免的。林森主席是一個知大體的人,他明白甘一年底改制的意義是要一個法國總統(tǒng)式的國府主席,所以他從不肯和行政院長爭政權(quán)。舊制下國民政府的文宮處、主計處、參軍處,都至今依然存在,但兩年來的行政大權(quán)都移歸行政院了。
去年我過南京時,一位部長告訴我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在新組織法之下。第一個政府是孫科的政府,不久就倒了。第二個政府,汪精衛(wèi)的政府,成立之時正當(dāng)湘滬南京都最受日本壓迫時期。汪政府成立了一個多月,忽然有一天,一位部長說 :“我們就職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去正式參謁林主席哩!”這一句話提醒了全體 “閣員”,于是汪院長派人去通知林主席,說明天上午汪院長要率領(lǐng)全體閣員去參見主席。到了第二天,全體閣員到林主席的公館。到處尋不見林主席。主席不知往哪兒去了!他們都感覺詫異,只好留下名片,恫然而返。到了下午,林主席去回拜,他們才知道林主席因為“不敢當(dāng)參竭的大禮”,出門回避了!這個故事至今在南京傳為美談。
我們關(guān)心政治制度的人,也都會認(rèn)得這個故事是一樁有意義的美談。我們試回想那兩年前黨政軍合為一體的國府主席的地位,就可以明白林主席的謙退無為是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的了。兩年前的國民政府組織法是最不合理的。那時一個部長的地位是很低的:各部之上有行政院,行政院是與其他四院平等的,五院的正副院長加上其他國府委員組成國民政府。二十一年底的改制,改行政院各部為政府,而國府主席成為虛君制,于是三級政府合為一級,而其他四院與行政院分開對立,為行政部之外監(jiān)督協(xié)助行政的機關(guān)。這個改革與孫中山先生的五權(quán)憲法的原意似乎接近多了。而其中用無為的精神,在不知不覺之中使這個內(nèi)閣制成為事實,使這個虛君主席制成為典型,及 是林森先生兩年來的最大成績。
我今年再到南京,又聽見人說林主席的一件故事。兩年前,他被選為國府主席之后,他自己去請他的同鄉(xiāng)魏懷先生擔(dān)任文官長的職務(wù)。林主席對他說:“我只要你做到兩個條件:第一,你不要薦人。第二,你最好是不見客。”這個故事也應(yīng)該成為南京政治的美談。這是有意的無為。若沒有這種有意的無為,單有一個恬退的 主席,也難保他的屬吏不興風(fēng)作浪攬權(quán)干政,造成一府院斗爭的局面。有個朋友從廬山回來,說起牯嶺的路上有林主席捐造的石磴子刻著“有姨太太的不許坐”八個字。這個故事頗使許多人感覺好笑。有人說:“我若有姨太太,偏要坐坐著,有誰能站在旁邊禁止我坐?”其實這也是林森先生的聰明過人處。你有姨太太,你盡管去坐,決沒有警察干涉你。不過你坐下去了,心里總有點不舒服。林先生刻石的意思,也不過要你感覺到這一點不舒服罷了。他若大吹大擂的發(fā)起一 個“不納妾”的新生活運動,那就夠不上做一個無為主義的政治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