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客機有多快?游子在外,歸心似箭,每當自己乘坐飛機回家的時候,在漫長的旅途中總希望自己坐的是一架戰斗機,那么就不用忍受這枯燥的飛行時間了,那么有沒有一款擁有戰斗機速度的客機呢?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客機等相關內容。

現代社會不斷的在追求速度跟效率,飛機作為世界上最具效率的出行方式,除了推出世界上最大的客機之外,人們還一直在期望有更快的民用客機出現,最好是能搭配客機的舒適和戰斗機的速度,因此飛機制造商一直在對更高速度的客機,不斷的的探索和研究。1976年,通過英、法兩國的研制團隊合作之下,推出了世界上最快的客機——協和式飛機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客機——協和式飛機
這款1976年研制成功的客機,以巡航速度2.04馬赫,最高速度2.02被音速成為了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客機,協和式飛機的速度堪比當時法國空軍剛剛服役的世界十大最著名的戰斗機幻影F-1戰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客機,也是第一款和戰斗機速度相當的民用飛機。

協和式飛機在研制的時候采用了各種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例如在機尾設計一款輔助起落架,為其量身打造的戰斗機上配備的防失壓設備,甚至機身結構還采用了只有戰斗機才會使用的三角翼布局。
作為英、法兩國旗艦的協和式客機,在乘客乘坐的舒適度上卻與傳統的亞音速客機落后較多,因為空氣學布局,協和式飛機采用的是細長的機身設計,機艙內采用的單一客艙級別,加上較窄的空間,與當時其他航空公司宣傳的頭等艙服務顯得格格不入。
不過這款客機當時大幅領先對手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時間,讓這款客機仍然受到不少消費群體的喜愛,協和客機成為當時往返英國與法國之間,工商界、政界高級人士的首選出行工具,當時協和式客機還能做到在以超越英、法兩個時差進行飛行,做到乘客在當地時間尚未出發,就已到達。
然而協和式客機采用超高速的飛行,帶來的燃油消耗和噪音的增加,讓這款客機在國際航空公司反響平平,特別是2000年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空難發生,讓社會大眾對這款超音速客機的安全充滿不信任,于是2003年協和式客機退出了民用航空界。自此,世界上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堪比戰斗機速度的超音速客機消失在世界的視線當中。
研發經歷
背景
1950年代開始,隨著亞音速噴氣式客機的普及,以及第一種實用化的超音速軍用飛機——F100“超佩刀”戰斗機的出現,超音速客機在當時被普遍視為未來的發展路向,蘇聯、英國、法國、美國都相繼計劃研發超音速客機。1956年,英國政府成立了超音速運輸飛機委員會(Supersonic Transport Aircraft Committee,STAC),聯合了英國皇家飛機研究院(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RAE)和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進行研究,開始探討開發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客機的可行性。到了1959年,委員會得出了初步結論,認為超音速客機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并建議研究試制兩種超音速客機,分別為1.2馬赫的短程客機和2.0馬赫的中程客機。當時英國的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獲得了英國政府巨額資助,并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提出了布里斯托爾198(Bristol 198)計劃。布里斯托爾198的設計是一種裝備6具渦輪噴氣發動機、可載130名乘客并以超音速進行跨大西洋飛行。但由于這種設計理論重量過高,而且裝備6具發動機的經濟性備受質疑,隨后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又推出了布里斯托爾198的縮小版本——布里斯托爾223(Bristol 223),設計是一種采用三角翼、裝備4具發動機、巡航速度為2馬赫、可載客約100人并能夠進行跨大西洋飛行的超音速客機。
與此同時,法國也有類似的計劃,而且進度與英國相若。法國南方飛機公司(Sud Aviation)和達索公司聯合進行研究,提出了超級卡拉維爾(Super-Caravelle)的設計方案,這也是一種采用三角翼、巡航速度為2.2馬赫、可載客約70人。
起初,雙方有意建造一種長程(6,000千米)和一種短程(4,400千米)的超音速客機,但與潛在客戶推銷兩種機型后,發現航空公司對短程的超音速客機興趣不大,于是決定取消短程型號。長程型取得超過100架的意向性訂單,啟始客戶包括泛美航空、英國海外航空(BOAC)和法國航空,分別訂購6架協和飛機。其他訂購航空公司包括巴西泛美航空(Panair do Brasil)、美國大陸航空、日本航空、漢莎航空、美國航空、聯合航空、印度航空、加拿大航空、布蘭尼夫國際航空、新加坡航空、伊朗航空、希臘奧林匹克航空(Olympic Airways)、澳大利亞航空、中國民航、中東航空和環球航空。而按照當時最保守的估計,訂單數字將在1975年上升到225架。
在獲得足夠航空公司的支持后,英法合作的超音速客機研制計劃立即展開。按照協議,飛機機體研制將由英國飛機公司和法國宇航公司共同進行,工程分配比例為40%和60%;而飛機的發動機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和法國斯納克瑪公司共同進行,工程分配比例分別為60%和40%,飛機總體組裝地分別設在英國菲爾頓(Filton)和法國圖盧茲。最初的計劃是試制兩架原型機,研制費用為1.5億英鎊,計劃售價為每架約1500萬至1700萬英鎊。首架原型機計劃在1966年年底首飛,并預計在1969年取得適航證。至1966年,英法雙方決定擴大研制規模,增加生產兩架預生產機(Pre-production)(生產編號為101和102),和兩架供靜力試驗和金屬疲勞試驗用的量產機(生產編號為201和202),研制費用增加至5億英鎊。

1964年,英國工黨在大選中勝出,哈羅德·威爾遜出任英國首相,面對當時的財政赤字,英國政府有意撤資、退出合作計劃,為此法國總統曾親自出面,強調英國需要履行1962年簽定的一紙協議,以及明白單方面拒絕執行協議的后果。礙于條款,英國被迫繼續投資,于是接連取消多個飛機研制項目,包括AW.681短距起降運輸機(Armstrong Whitworth AW.681)、P.1154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Hawker Siddeley P.1154)、TSR-2戰術打擊偵察機等。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