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世界最早的銅鼓是什么樣子?銅鼓在古代常用于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現存世界最早的銅鼓等相關內容。

2016年1月10日,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的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銅鼓
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越人崇拜蛙)。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國出土的銅鼓有一千五百多個。在東南亞各地(老撾)也發現二百多個銅鼓,泰國民間收藏和出土的則有上千個。
“銅鼓”一詞最早見于《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制作銅鼓的以百越中的駱越為多,即是黎族與壯族。
現存世界最早的銅鼓

1975年,在云南省楚雄市萬家壩古墓群中的第一號墓和第二十三號墓內,出土了五件銅鼓。這是迄今為止,從科學發掘中所出土銅鼓年代最早的五件,也可以說,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銅鼓了*據學術界研究,這些銅鼓應是戰國前期的器物,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了。
1975年萬家壩出土的銅鼓,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突出,內收成腰,再外擴成足。胴、腰交接處有四個對稱的條形耳.鼓而較胴部為小,中央有突起的光體。五件銅鼓都是用兩道合范鑄成,而且都有姻熏痕跡。其中最大的一件,面徑48厘米,胴徑64.5厘米,足徑68厘米,通高39.5厘米,腰部有十六根垂直凸棱,腰與足相接處有一圏斜角重環紋,鼓內壁有二組雙連云紋。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號墓內,還出土了一件用銅鼓改制的銅釜,高28匣米,底徑32厘米,口徑46厘米。這件器物如果把口沿上的一對辮索形耳去掉再倒置過來,器形完全和銅鼓一樣。
萬家壩所出銅鼓,器身似釜,表?也都有煙痕,說明這批銅鼓曾作炊事之用。而且同在一號墓內又出土了利用銅鼓改制的銅釜,足以證明本地的銅鼓不但是從釜發展而來,并且尚停留在樂器、炊器分工不十分嚴格的初期階段。這對于-研究銅鼓的起源,也是非常甫要的實物資料。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