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有多早?約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制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制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等相關內容。

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
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是《禹貢地域圖》,西晉時由裴秀繪制、共18幅。其圖制作較好,要求甚嚴。不僅注意方位和距離的準確,而且還基本上按比例繪制。它距今已17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

世界最早繪制歷史地圖的人是裴秀,宇秀彥,山西聞喜縣人,224年生,271年卒,西晉地圖學家。曾任司空等官職。曾主持繪制地圖,并在總結前人制圖經驗掛礎上,在《禹貢地域圖》中提出“制圖六體”: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遷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原則。從此至明,一直為我國制圖者所遵循。主繪有簡縮的西晉地圖《地形方丈圖》,世界最早的歷史地圖《禹貢地域圖》。他是世界最早繪制歷史地圖的人。

“制圖六體”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測定地區的大小;二曰準望(方向),用于確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離),用于確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三要素,說明繪制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并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裴秀還指出這“六體”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他認為,六體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考,否則就不能正確繪制出反映實際地貌的地圖來。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