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損失最重的局部戰爭是哪個戰爭?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于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后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損失最重的局部戰爭等相關內容。

朝鮮戰爭死亡人數
朝鮮停戰的時候美國的總司令部公開了一份傷亡統計表,當時美國公開的數據上顯示他們殺傷我國人數達到了92萬,其中致死的達到了30—40萬,而且包括我國軍隊在內他們一共殺傷了大約150萬人,而他們自己只損傷了不到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但是這一份統計實在是過于的夸張,其實是美國自己單方面編造的一份數據。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都是很多史學家在不斷地研究的,而這次戰爭的傷亡人數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它的傷亡絕對是十分慘烈的。因為當時我國也正處于統一政權不久的時期,在這次戰爭過后我國也對此次的傷亡進行過統計,只不過早些時候我國并沒有公開過詳細的數字,就有很多較為夸張的說法。其實傷亡統計公開以后,聯合國軍隊的傷亡最少在57萬人,我國損失的將士就占其中的三分之二,超過了38萬人。這對于當時我國的軍事力量其實是損失很大的,建國本來時間也不長,各項都處于發展之中,這次抗美援朝也讓我國軍隊損失慘重。
朝鮮戰爭中的暴行
當時的美軍因為害怕一些朝鮮方的間諜還有破壞分子偽裝成難民,所以對難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目前已經證實的就有信川郡大屠殺,還有老根里事件。而且,在當時美軍的戰斗機還對很多有平民的地方進行了無差別轟炸,導致有很多老百姓因此丟了性命。1952年6月23日,美軍對我國的鴨綠江水電廠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18天以后,美軍又空襲了朝鮮的平壤地區,可以說是絲毫沒有顧忌。
在當時,我國很多地方都是群情激奮,爆發了很多抗議的活動。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聯合國軍有一些國家甚至使用了生化武器。在韓國軍隊打入了現朝鮮領域的時候,對朝鮮的大批民眾進行了查繳還有槍決,例如江華島屠殺事件。朝鮮在戰爭前期攻占了現韓國的領土后,也對當地的很多商界,政界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同樣的清掃行為。
為什么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贏
當時雖然美軍在裝備上優勢非常的大,但是不是軍事力量強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完美發揮出來的。朝鮮半島的地形非常的復雜,而且基本沒有什么道路,美軍的多種戰爭武器在這里根本就沒有作用,而且美軍是攻擊方,面對有準備的防守方的我國還有朝方軍隊,可以說是先天就有劣勢的。
我國的游擊戰術是非常有名的,可以說在這種地形復雜的地方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即使當時環境惡劣,氣候也不好,后勤也不充足,但是我國硬是克服了重重阻礙,用戰術彌補了裝備上的差距,把美軍硬生生的打退了三八線。之后就變成了圍繞著三八線周圍的拉鋸戰還有征地戰,美軍久攻不下,最后只能被打得沒了脾氣。
歷史背景
三八線界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將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在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期間,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簽定秘密協議,會議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實行國際托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什么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并得到了蘇聯的認可。由此演變后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后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國軍政廳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于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
南北建國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于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干凈,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于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后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借口,取消南朝鮮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韓國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為于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為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于他贊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韓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于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后被極右翼警察安斗熙暗殺;于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于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由于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鑒于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朝鮮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盡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并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朝,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后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朝鮮人在盡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朝鮮(即后來的韓國)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后的統計,南朝鮮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大韓民國首任總統。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南北地區先后成立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后,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分裂,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占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6%和44%。1950年6月,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軍事沖突,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由此爆發。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