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最多的蛙是什么蛙?髭蟾(學名:Vibrissa phora)為兩棲綱無尾目角蟾科髭蟾屬動物統稱。髭蟾為中國特有屬,成蟾棲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蝌蚪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髭蟾成蟾體頭部極寬扁;口大、舌大,后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縱置;上頜有齒;背面皮膚有小細疣粒,構成網狀細膚棱;四肢背面多成縱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縱膚棱;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胡子”最多的蛙等相關內容。

“胡子”最多的蛙
長“胡子”的蛙已經夠特殊的了,何況“胡子”最多!然而世界上還真有長“胡子”的蛙,在中國就大量分布著許多種這樣奇怪的小動物,那么到底是哪種蛙的胡子最多呢?其實,這種長在蛙頜上的“胡子”是蛙的蛙角質,奇怪的是它們長在了雄蛙上頜,看上去就像是蛙的“胡子”。長有這種奇怪的“胡子”的蛙叫“髭蟾”,現共有5個物種,它們都長有“胡子”,不過胡子的多少卻是大有區別的,有的是1根,有的是2根,10多根的也有,其中“胡子”最多的是發現于中國云南地區的一種“髭蟾”,它的上頜密密麻麻地長了兩排“胡子”,看上去和人的胡子沒什么兩樣,它被認為是世界上“胡子”最多的蛙。髭蟾(學名:Vibrissaphora liui)又稱中國角怪、胡子蛙、崇安髭蟾、坑鵝、雷公角怪,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兩棲動物。髭蟾屬于無尾目角蟾科髭蟾屬,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與其他蟾科動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所以髭蟾為世界級的珍稀動物。雄性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8至11枚黑色角質刺,此乃中國角怪的名稱由來,也被稱為“世界上長有最多胡子的蛙”。

外形特征
蝌蚪大而粗壯,全長可達100毫米以上。后背與尾基交界處一般均有醒目淺色的Y字形斑。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蝌蚪需越冬兩次,約3年才變態為幼蟾。雄性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角質刺。
髭蟾體頭部極寬扁;口大、舌大,后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縱置;上頜有齒;背面皮膚有小細疣粒,構成網狀細膚棱;四肢背面多成縱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縱膚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淺色斑,長可達10厘米。身體背﹑面均呈藍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藍綠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刺,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頭部扁寬,前肢長于后肢,趾間有蹼。
雄蟾上唇緣的角質刺在繁殖期后脫落,僅基部有突起的軟組織,以后再角化成刺,每年周期性更替;雌蟾相應部位有橘紅色或米色點。
生活習性
成蟾
成蟾棲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白晝隱匿在石隙、土洞、雜草或樹根下。夜出覓食,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
蝌蚪
蝌蚪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晝伏夜出。經1~2年才能完成變態。
生長繁殖
平時髭蟾不會輕易露面。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時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數兩棲動物早已進入冬眠,髭蟾此習性相當奇特)。在山溪內才抱對、產卵,卵灰白色,卵徑約3.5毫米,卵群呈團狀或圓環狀,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塊上,卵群含卵量多為200-500粒。約半個月的產卵期過后則銷聲匿跡。

髭蟾受精卵約經一個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緩流處或回水蕩內,全長可達91毫米,其中頭部和身體約長31毫米。蝌蚪背面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體尾交界處有淺色的“Y”形斑。蝌蚪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石縫內,夜晚以苔蘚、藻類為食,蝌蚪需越冬兩次,約3年才變態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