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體型相差最大的獸類是什么?北海狗(拉丁學名:Callorhinus ursinus),大型海生哺乳動物。俗稱膃肭獸、海熊、阿拉斯加海狗。雄性比雌性大,在海上毛色為灰色,陸地上時毛色為棕色。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雌雄體型相差最大的獸類等相關內容。

雌雄體型相差最大的獸類
雌雄體型相差最大的獸類雌雄體型差異最大的獸類是北海狗。雄獸體長200~240厘米,體重180~300千克,雌獸體長約為145厘米,體重63千克。有些雄獸與雌獸體形差異竟達5倍以上,如此大的差異在動物界是很少見的。雄獸和雌獸在一起,很像成體和幼仔在一起。北海狗體形呈紡錘形,頭圓,吻短,眼睛較大,牙齒較小,尾巴非常短。它們體毛厚密,長有粗毛,并有短而密致的絨毛。但是四肢表面的毛極少,皮下脂肪很厚。四肢短,呈鰭狀,前肢長且大,用于游泳,后肢在水中時朝后,幫助游泳,在陸地上時才彎向前方,幫助行走。北海狗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以及科曼多爾群島、千島、阿留申群島等地的沿岸及島嶼,在我國見于山東即墨、江蘇如東等黃海海域和廣東陽江、臺灣髙雄的南海海域。它們生活在海洋中,有洄游習性,冬春季節向南方游去,夏秋季節又從南方分批回到繁殖地。北海狗以鯡魚、沙丁魚、青魚等各種魚類為食,尤其喜歡吃烏賊,常潛水到深處去捕食,其潛水速度之快也是令許多動物望塵莫及的,甚至超過鯨類和海豚。

外形特征
北海狗長度150~210厘米,尾長8~10厘米;重量140~260公斤。雄性較雌性大,有時雄獸和雌獸體形大小的差異有時竟達5倍以上。雄性海狗與雌性海狗的區別在于,雌性毛皮顏色較淺,且雄性頸部毛更濃密。
吻短,外耳殼較小,上唇每側有白色觸須約20余根,前鰭肢較大而厚,以第1指最長,無爪。后鰭肢的第2、3指均具爪,爪前尚有長而堅韌的皮膜。前后鰭肢均裸露無毛,后鰭肢可曲向前方,能在陸上行走。尾極小。在海上時,毛色為灰色,在陸地上時,體被褐色或黑褐色毛。背部色深,腹部及體側稍淡,毛被可明顯地分為兩層,即粗毛和粗毛覆蓋下的濃密而柔軟的絨。新生海狗毛皮呈黑色,并會在一年內轉為與成年海狗相同的灰棕色。
北方海狗是恒溫動物。但由于極地的寒冷氣候,海狗必須借助其厚厚的皮毛(一年褪一次)及一層約15厘米的皮下脂肪進行保暖。海狗還長有長而敏感的胡須,以此來感知四周是否存在食物或天敵。海狗的另一外形特征是其鰭狀肢,這使它們得以成為快速而優雅的泳者。
海狗的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但嗅覺欠佳。這也許是因為其居住地的寒冷氣候限制了氣味的傳播,從而造成其嗅覺退化。
棲息環境
北海狗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冰洋的海上,幾乎只有在繁殖季節會在陸地上生活,其中雄性約為45天,雌性約為35天。
生活習性
活動
北海狗是群居動物,白天多在海水中活動,夜間到岸上睡眠。在攝食時可以潛水到100多米深。除了繁殖地外幾乎不到其他陸地或島嶼上休息,一直在海里巡游,不形成特定的群體。
北海狗在陸地上前行及游泳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十分擅長游泳,出生不久后,便能以每小時15英里的速度持續游5分鐘,并能潛至水下240英尺。北海狗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并沒有真海豹那樣笨拙。其原因在于,前者的鰭狀肢更大些,因而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英里。擅長潛水,體重越大的個體,潛水的速度就越快,潛得也越深。在潛水時采取停止呼吸,減慢血液循環,降低心率等方法,以保證足夠的氧氣供應,有時潛水時的心率僅為在水面時的十分之一。

洄游
北海狗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它們每年都會向南游至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之后再返回北太平洋。這一洄游過程要用去8個月,途中它們始終與海岸保持至少10英里的距離,從不上岸,無人知曉其中緣由。在不遷徙的時間里,北方海狗一般棲居在位于阿拉斯加與西伯利亞之間的普利比洛夫群島及科曼多爾群島。這一區域也生活著海象、鯨、獨角鯨、北極熊、章魚、魷魚、其它種類的鰭足動物,以及品種繁多的鳥類和魚類。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