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主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誰?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后的歷次斗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最早主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等相關內容。

最早主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薩特于1905年生于法國,是世界著名作家、哲學家,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在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一點也不遜色于他在哲學上的成就。他從小就對文學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后就立即投入文學創作。
他的處女作是出版于1938年的《惡心》。《惡心》一出版就受到了讀者的喜愛,被認為是薩特哲學內涵最豐富的小說作品。薩特的小說帶有濃厚的哲學色彩,很有特色,為很多人所喜愛,尤其是他的自傳體小說《詞語》,這部自傳體小說讓薩特獲得了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薩特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拒絕諾貝爾文學獎!這讓當時的薩特在世界上名噪一時,他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主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薩特拒絕的理由是他認為諾貝爾獎有著強烈的政治傾向性,這可能與他自己所倡導的存在主義哲學有關。

薩特輝煌時期
1943年薩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學專著《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仍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薩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寫進這本哲學專著中。寫作是在艱苦的環境下完成的。因為煤炭短缺和電力供應不足,薩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個叫弗洛的咖啡館,用乙炔照明來寫作。書問世后在知識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44年,薩特的新戲《間隔》(Huis-clos NO EXIT)(又譯《密室》)公演。這部戲只有三個演員,同時自始至終同時在舞臺上。大致情節是:三個人,一男兩女,他們死后被安排在一個房間里。每個人都需要其中另一個人,而每一個又都妨礙另外兩個人彼此依靠,最后終于沒有任何一個人達到自己的愿望。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戲劇中的臺詞“他人,就是地獄!”成為薩特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之一。薩特甚至被邀請作了一個關于《間隔》的演講。而后薩特又創造了一些戲劇。1945年與他人合作創辦了《現代雜志》,評論當時國內外重大事件,并從此成為職業作家。10月,薩特在現代俱樂部作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的演講。演講中薩特向公眾闡明了些基本觀點。指出存在先于本質。
1946年創作《死無葬身之地》(Mort san sépulture薩特戰后的第一個劇本)1946年《畢恭畢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或譯《可敬的妓女》曾改編拍攝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薩特接受邀請擔任革命民主同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révolutionnaire)執行委員。開始“介入”政治活動。但不久就和其領導人胡賽之間產生分歧并且日趨嚴重。第二年四月,薩特自己召開了一個革命民主同盟大會,在會上宣布同胡賽對著干。而此時,薩特的政治立場介于左翼與右翼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因此倍受兩方面的攻擊。同年,《骯臟的手》(Les Mains sales)。50年代初期,薩特在政治上逐漸傾向共產黨。成為共產黨同路人。1952年暑期的共產黨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發生的罷工失敗對薩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寫并發表《共產黨人與和平》試圖說明共產黨和工人間的關系,分析造成罷工失敗的根源。1951年《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薩特本人非常喜歡這本劇本),1952年,阿爾貝·加繆的《反抗者》一書由于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的決裂。(另一說是《現代》雜志的一個叫尚松寫的關于《反抗者》的評論文章惹怒了加繆。而加繆卻把這篇文章歸罪到薩特身上)。1955年,薩特和波伏娃訪問中國。
1953年《基恩》(是對大仲馬戲劇《基恩》的改編),1954年5月,薩特應蘇聯作家的邀請,訪問了蘇聯,發表了后來自己也承認是“撒謊”的講話。1955年《涅克拉索夫》出版。1955年9月薩特和波伏瓦應邀到中國訪問。對他來說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度,而在中國,除幾個法國文學專家外,人們對薩特也幾乎一無所知。11月2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薩特的文章《我對新中國的感受》,薩特在法國《觀察家》上也發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國》一文,談到他對中國的感受。1956年蘇聯軍隊入侵匈牙利,薩特譴責了蘇聯軍隊和對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領導。并與共產黨決裂。但在政治傾向上仍然向左。1957年,《現代》雜志匈牙利問題專期,薩特寫了《斯大林的幽靈》一文反對蘇聯干涉。但他又認為,蘇聯仍然是血肉筑成的社會主義。1958年他從戴高樂回到巴黎。1959年《阿爾托納的死囚》(Les Séquestrés d'Altona)在傳記小說上,薩特于1944年完成《波德萊爾》(1947年出版)1949年完成《讓熱內:戲子與殉道者》(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1952年出版,該書原為讓熱內一本書的序,完成時卻長達578頁。成為自有書籍史以來最長的一篇序)。

1960年薩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學著作《辯證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的第一部分《實用整體理論》。第二部分則一直沒有完成。1963年《現代》雜志發表了薩特的自傳性小說《詞語》(Les mots),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標志著薩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學上來,薩特在這本書里描述時間到他12歲、母親再婚前的童年生活為止,薩特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當時欠出版社一筆錢。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取。[9]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68年5月法國大學發生了騷亂,反對越南戰爭和學校的規則。薩特與波伏娃等人發表了支持學生的行動的聲明。并前往大學發表演講。5月風暴過后薩特繼續同左派分子保持聯系,參加了無產階級左派所出辦的報紙,并上街散發。1973年,薩特又擔任了另一份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左翼最大報紙,法國第三大全國性日報)的主編。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