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風箏是什么樣子?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最早的風箏等相關內容。

世界最早的風箏
我國的山東是風箏的故鄉。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居魯山“昕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書中提到的鷂就是風箏的雛形“鳶”,意思說,風箏是由山東人墨翟發明的。后來,木工魯班在墨翟木質鳶的基礎上,以輕薄韌性十足的竹條為紙鳶的骨架,制出類似今天我們看到的風箏。

在很多古代文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關于人們清明時節放紙鳶的記載。后來,人們將可以發出聲音的紙鳶命名為風箏。13世紀的元朝時期,游歷中國的馬可•波羅將風箏這種形式帶回歐洲,風箏便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
風箏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瑯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于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后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余人來放。
風箏制作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制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涂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系上絲帶,掛上紙環。雖然適量的附件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但是太多的附件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代的風箏大多數都使用廣告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地提高了飛行效果。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