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的動物是什么動物?香,指氣味好聞,與“臭”相對:香味。香醇。芳香。清香。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最香的動物等相關內容。

最香的動物
麝,又稱為麝獐、香獐,種類少,麝的前肢短,后肢長,蹄小耳大,雌雄都無角,雄性有發達獠牙。中國麝類資源豐富,有林麝、馬麝、原麝、黑麝和喜馬拉雅麝等5種,原麝和馬麝體較大,淺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點。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后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雄麝臍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為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藥材,也是極名貴的香料。這也導致麝的數量急劇下降——因為人們為了獲得麝香而不斷獵殺它們。

瀕危狀況
由于各種麝類動物已經成為瀕危物種,我國將它們均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格為一級保護動物。目前我國麝類動物資源的總蘊藏量估計約有60萬頭,僅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為原麝、馬麝、黑麝和喜馬拉雅麝。我國對麝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僅在其分布區內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麝類資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發展了麝類養殖業,并改變了以往殺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從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學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時,可以活體取香二次,為減少破壞野生種群、擴大飼養規模、提高麝香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科研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養麝香腺細胞,為早日解決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礎。
形態特征
形狀像鹿而小,后肢明顯長于前肢,雌雄頭上均無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側蹄特別長;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頭部和四肢被軟毛。耳長直立,上部圓形。眼較大,吻端裸露。尾短。
毛色
通體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殼內面白色,下頜白色。頸下向后至肩有兩條白紋。頸背,體背有4-5縱地土黃色斑點,腰部及臀部兩側的斑點明顯而密集,無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內側和臀部周圍淺棕灰色,四肢外側深棕色,尾淺棕色。
辨別特征
雄性具有終生生長的上犬齒,呈獠牙狀突出口外,作為爭斗的武器,雄麝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體能分泌和貯存麝香,有特殊香氣,可制香料,也可入藥。麝與獐有頗多相似處,致使古今文獻記載都有將“麝”誤稱作“獐”現象,進而造成一些研究歷史時期動物分布與變遷學者的失誤.文章在考證文獻記載相關物種的時空基礎上,綜合麝與獐不同的形態特征與空間分布,尤其是生態環境變化與古今延續等相關情況,對歷史時期麝與獐的分布進行研究與鑒別,提出此二物種既有各自的單純分布區,也存在同域分布現象,并劃分出這些區域。
種群分布
中國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陜西、貴州、云南、西藏的波密、察隅、錯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達等地。
原麝分布于東北、華北;馬麝見于青藏高原及鄰近各省;林麝數量多,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均有分布。喜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數地區。黑麝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少數地區。

生活習性
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后活動,性怯懦,一般雌雄分居,營獨居生活,而雌獸常與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動頻繁,有相對固定的巡行,覓食路線,通常只在標定的范圍內活動。
多棲息于針葉林、針闊葉濕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巖石山地。很少見于平地的樹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禿嶺。
冬季發情交配(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懷孕期半年,夏初產仔,每胎1~2仔。幼麝1.5歲即達性成熟。在雌麝產仔育仔時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雞卵,位于腹肌與皮膚之間,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約0.2厘米處。泌香期持續約1周。此時睪丸和香囊腫脹,體溫略有升高,進食量減少,尿內所含17-酮類固醇明顯升高。香囊內貯滿香液,以后逐漸濃縮成半固體狀的麝香。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