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左右)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氣象學上指處暑節氣后連續5天最高溫度在33℃以上。這種天氣出現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區,形成連日晴朗、日射強烈,重新出現暑熱天氣,人們感到炎熱難受,故稱“秋老虎”。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秋老虎是什么時候
民間老百姓根據歷年的經驗,總結出了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廣為流傳,這意思是說,每年的立秋當天如果沒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就把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個秋老虎;如果立秋當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則稱為“順秋”,民間有俗語云:一場秋雨一場寒,意思就是說順秋以后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涼爽宜人。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剛剛立秋。“秋”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漸減少,空氣濕度降至低于人們生活所需限度(相對濕度70%)以下,因而天氣干燥,草木漸枯,人自感燥。因燥傷津,傷津而見燥癥。燥是秋的主氣,屬陽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秋老虎(深秋)。
在“秋老虎”這樣的天氣里,人們容易放松對寒涼的警惕性。特別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時還是悶熱難當,但下半夜或凌晨時就有可能轉涼,因此,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體,防止受寒。
“秋老虎”的出現是因為:“立秋”時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仍在。所以在這段時間,雖然早晚較涼,白天依舊熱浪襲人,天氣仍很悶熱。人們常常出現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膚干燥等癥狀。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干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癥狀是皮膚干燥、眼干裂、舌紅少津、毛發干枯、小便赤黃、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絲,甚至發中至高熱。
由于空氣中水分減少,很多與干燥有關的疾病會高發,從中醫角度來講就是“秋燥”,所以不論是健康人還是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這個時節要多補充水分,多吃“涼”的食物。健康提示“秋老虎”一過,真正的秋季就要來了。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