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這眼是白內障,最好還是進行手術治療,靠點眼藥水和吃藥是不行的。”陳剛一邊用專業儀器為一名老年患者認真做著檢查,一邊向老人講解著白內障的成因。老人年紀并不算大,剛過6旬,在發現看字模糊不清后,她也想到可能是患上了白內障,就從藥店買了眼藥水回去滴了起來,眼藥水不知用過多少,視力未得到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差。作為河南省白內障治療知名專家的鄭州普瑞眼科醫院院長陳剛坦言,很多人對白內障治療都存在著誤解,根本不存在專治白內障的眼藥水,手術仍然是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和積極的途徑。陳剛從事白內障等眼科疾病臨床及科研工作已三十余年,他見證和經歷了白內障手術的發展歷史,34年如一日堅持在臨床一線,為10多萬名白內障患者帶來了光明,也傳遞著“光明使者”的使命。

【1】目睹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現狀 毅然走上學醫道路
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而這方寸天地就是鄭州普瑞眼科醫院院長、白內障專家陳剛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熱情的事業。
一邊隔著顯微鏡實施手術,一邊輕聲安撫著患者的緊張情緒,已成為陳剛每次為患者實施手術時的常態。“由于不良的用眼習慣、欠佳的用眼環境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的眼科疾病,”陳剛表示,作為常見眼科疾病的白內障,已成為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
陳剛踏入醫療這個行業要從1978年說起,這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當了兩年知青的陳剛在目睹了河南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現狀后,毅然報考了河南醫學院(后并入鄭州大學),走上學醫之路。“那時的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雖然我有很多選擇,但還是選擇了從醫這條路,當時就是覺得學醫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大學畢業后,成績優異的陳剛被留校并分配到了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病理科工作,病理醫生被稱為“醫生中的醫生”,病理科在醫療過程中主要承擔病理診斷工作,為臨床提供診斷及治療的依據,確定疾病的性質。在病理科工作的這4年里,陳剛勤奮刻骨、潛心鉆研相關疾病的病因等,醫院夜里驟亮的燈火總少不了病理科那一抹黃,而這段經歷也為陳剛此后在從事臨床工作的同時注重科研埋下了種子。
在這期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陳剛考取了中山醫科大學的病理學研究生,但因為孩子剛剛出生,為了家庭他放棄了這次深造機會,而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2】從事眼科臨床工作34年 見證了白內障手術的發展與變遷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現鄭大一附院惠濟院區)成立,陳剛轉崗到了這里工作,并成為了該院的一名眼科醫生。對于之所以選擇成為一名眼科醫生,陳剛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患眼疾的人不在少數,但眼科醫生當時特別少,在病理科工作時,他就很是關注眼科疾病的成因及治療方式等。
陳剛從事眼科工作時,當時的眼科正走向一個大的技術轉變的時代,眼科手術開始向顯微化、微創化發展。“當時很多眼科手術都是在肉眼下進行的,最多是頭戴一個放大鏡進行,而我在從事眼科工作之初,便趕上了眼科手術顯微時代這班車,”在從從事眼科臨床工作34年時間里,他見證了眼科尤其是白內障手術的發展與變遷。

當然,在這場變革中,陳剛不僅僅是見證者,更在隨后深入參與了其中。
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在成立后,便引入了一臺手術顯微鏡,做白內障、青光眼等手術便能很好地借助這些儀器,他接觸到的所有眼科手術都是在手術顯微鏡下作的。在這里,還是年輕小伙的陳剛和著名眼科專家張效房成為了同事,并在1993年考取鄭州大學眼科臨床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后,成為了張效房的學生。
此后34年的時間里,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副主任醫師,又到主任醫師,陳剛一直工作在繁忙的眼科一線,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眼科疾病治療經驗,尤其以精湛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著名。
【3】“醫”路逐夢 推動河南白內障手術發展創下多個第一
如今,雖然已是省內白內障權威專家,但陳剛仍在時刻關注著國內外治療白內障最新研究成果,也正是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讓他治療白內障的技術越來越深厚。
在陳剛辦公室和家里,都放著厚厚的醫學資料,這是他閑暇時間的讀物,這其中便有托朋友從國外所買回的幾本有關白內障治療的英文書籍。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北京、上海等大醫院已經開展了白內障的顯微手術,那時候河南還沒有開始,陳剛在外出參加學習的時候接觸到后,便開始自己琢磨,并購買了一些手術設備,自己一邊學習一邊做動物實驗,漸漸掌握了手術技巧。“與之前的傳統手術方式相比,白內障的顯微手術切口已經很小的,但與國外的超聲乳化手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大概在1996年的時候,陳剛所在的醫院在國內率先引進了一臺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設備,作為該院業務骨干的陳剛成為了河南最早接觸超聲乳化手術的醫生之一。為了能讓手術技術更加精湛,陳剛一方面積極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行交流學習,一方面他寫信聯系到了在國外工作的同學,求購相關醫學書籍,幾經周折,國外的同學給他郵寄了幾本相關書籍。“拿到這幾本書的時候,真的是如獲至寶,馬上便如饑似渴的研讀了起來”。
通過一邊研讀國外醫學書籍,一邊與國內同行交流學習,陳剛很快地便對超聲乳化手術設備有了深入的了解,對手術的開展及如何預防手術風險等,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在臨床實踐中,他的技術也突飛猛進,成為了河南最早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專家之一。

隨后,陳剛在河南省率先開展了角膜移植聯合白內障手術,以及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折疊式人工晶體植入術。在先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青光眼術后白內障、晶狀體脫位等各種疑難白內障的治療中,陳剛同樣是河南首屈一指的專家。
【4】從臨床需求出發 將最新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在30多年的眼科工作中,陳剛從未離開臨床一線,他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白內障科研工作方面同樣有較高成就。

陳剛主持的玻璃體切割聯合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三聯手術和穿透性角膜移植聯合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三聯手術,獲得了衛生部及河南省科研成果一、二等獎。此外,他撰寫國家級論文30余篇,專著2部,科研成果數十項,眼科專利三項,他發明的硅油取出器、白內障皮質吸出器等獲得國家專利,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為白內障手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臨床工作本身就是帶有科研性質的,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好的,在治療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等,對臨床醫生來說,在臨床工作中本身就帶有科研和探索,治好一個病人,就要思考為什么能治好,沒有治好的病人為什么沒治好,這就要求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帶著科研的思路,去進行臨床工作。”陳剛表示,只有經過不斷的探索,我們的醫學才能不斷的發展。
不管是此前在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還是隨后進入鄭州普瑞眼科醫院工作,陳剛一直努力在臨床中培養年輕醫務人員的科研思維,促使他們在眼科臨床工作中細心總結臨床經驗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來。“這也是提升年輕醫務人員業務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如今在鄭州普瑞眼科醫院,以臨床促進科研、以科研帶動臨床的工作氛圍愈加濃厚。白內障專科是鄭州普瑞眼科醫院重點特色科室,作為科主任的張楠已是副主任醫師,從事眼科臨床工作十五年的她不僅在同軸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和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等方面積累了近2萬例手術經驗,更在眼科核心期刊及高級雜志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5】白內障患者多為老人 他要求醫務人員提高聲音但要面帶微笑
白內障患者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在陳剛所治療的白內障患者中年齡最大的已經107歲。對每一名患者,他都會耐心地解答疑惑,給出治療意見,雖然多數時候都戴著口罩,但在他的臉上始終會掛著微笑。

“我們日常接觸的白內障患者,絕大多數都是年齡偏高的老年人,他們除了視力不好外往往聽力及反應也不是太好”。陳剛坦言,自己在年輕時也有急躁的時候,但隨著和老年患者接觸的增多,自己也便慢慢靜下心來,養成了不急不躁的性格。
于是,陳剛對科室和醫院的年輕醫務人員提出了一個要求:面對老年患者可以提高聲音但一定要面帶微笑。“不提高聲音,老年患者可能會聽不到或聽不清,但聲音提高了,無形中語氣會有點不太溫柔,就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像是在吵人,所以我要求大家要以溫柔的態度面對老年患者。”
除此之外,對年輕醫生陳剛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應該關心患者,貼近患者,向他們學習。”陳剛解釋,醫生的所有臨床經驗,都是向患者學習得到的,因為我們不可能通過看看書就成為一個好的醫生,“我們必須要把我們的臨床工作深入到病人身邊,這才叫臨床工作,臨床就是接近患者,向患者學習,在臨床工作中學習和提高治療技術”。
近些年來,除了在臨床一線忙碌外,陳剛也在大力進行白內障的科普,很多人對白內障的治療存在誤區,認為要等到“熟透了”,什么都看不見的時候才能做手術。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白內障還是發現后越早做越好,反而是‘長熟了’會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影響術后視覺恢復效果。”陳剛說,把手術的時機提前,患者也能早點解除痛苦。
與此同時,陳剛提醒白內障患者別被一些假科普騙了,點眼藥水或吃藥是不能治愈白內障的,目前,手術仍然是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和積極的途徑。
此外,陳剛表示,白內障并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利”,少年兒童一樣會得白內障,在他手術的患者中便包括2個月大的嬰兒。
【6】向光而行又有光明新使命 為河南培養更多眼科人才

雖然已經幫助超10萬名白內障患者重鑄光明,但在每一次為患者揭開紗布時,看到患者重獲光明臉上露出笑容時,他都會跟著高興,他說看到病人康復和笑臉是他最大的滿足。
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白內障已經成為了高發的眼科疾病。陳剛表示,雖然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已經普及,但在一些縣城醫院依然缺乏專業的手術醫生。
“目前在各大醫院只要開設眼科的,絕大多數都能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已經成為了常規手術。”陳剛坦言,在不少基層醫院,這項手術的醫生很多都是從市里面或者省里面請來的,因此下一步急需要培養更多的基層眼科醫生。
基于此,在陳剛到鄭州普瑞眼科醫院工作后,每年都會免費組織四期白內障超聲乳化培訓精修班,期望能為全省基層醫院培養培養更多能熟練掌握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眼科醫生。
“我們并不缺設備,缺的還是專業的眼科醫生。”陳剛告訴記者,從醫30多年來,絕大多數患者的名字他雖然記不住了,但他們中大多數人在手術完解掉紗布時的笑臉,自己依然記在心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也會努力培養更多的眼科醫生,希望能為更多的白內障患者帶來光明”,而這也將成為陳剛這位“追光者”的光明新使命。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