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疾病的表現癥狀是什么
生活的壓力,會讓許多的生活上不適很如意的人患上神經上的疾病,這樣的趨勢還在不斷的加強和發展之中,很多的人患上了輕微的神經性疾病卻還不知道,以為自己這樣的只是心情不好,其實卻是患上了神經性疾病,了解神經性疾病的癥狀,及時的自我察覺,那么,神經性疾病的表現癥狀是什么?
醫學上,精神疾病是一個大概念,所指的范圍較廣,從器質性精神障礙到一般的情緒波動都可稱為精神疾病,包括人類所有精神方面的異常。精神病又稱重型精神疾病,其所指的范圍較窄,僅指幾類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偏執性狂等。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失去自知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癥狀表現為打人毀物、喜怒無常、思維紊亂、行為怪異等,會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嚴重的危害,失去生活工作能力,不會主動找醫生救治,需要強制性住院治療。
神經癥則指一類輕型精神疾病,其特點是患者自己感到有問題,有自知力,有明顯的心理矛盾,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但能夠自理,能主動向醫生或其他人求助。 神經癥根據其主要癥狀的不同,分為焦慮癥、恐怖癥、疑病癥、強迫癥、抑郁癥和神經衰弱六種,主要癥狀有焦慮不安、過分恐懼不必害怕的東西、強迫觀念或行為、情緒低落、情緒不穩、易激動、心情壓抑等,還伴有失眠、食欲差、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下降、易疲勞、頭暈、汗多等生理癥狀。精神疾病還有許多其它類型,如成隱行為、性變態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例舉。 精神病和神經癥在癥狀表現、發病機制、發展規律、治療原則、治療方法、預后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疾病。 神經癥,包括神經衰弱不會因為不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而發展成嚴重精神病。
一般來看,精神病需要住院并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控制癥狀,其預后較差,一般不適合進行心理治療。 神經癥的發病原因是內在的心理沖突,其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只是輔助手段,而且預后較好,有隨著患者年齡增長、生活經驗豐富而自愈的傾向。心理治療的理論流派較多,如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療法等,但各種流派都強調通過患者與心理醫生的交談,心理醫生幫助患者找出致病的心理根源,用心理方面的手段解除患者的痛苦。
藥物在神經癥的治療中一般只作為輔助手段,即使用藥也應堅持短時小量的原則,主要是幫助控制較嚴重的癥狀,以使心理咨詢和治療能夠展開。目前醫學界尚未發現能夠徹底治愈神經癥的藥物。
以上就是解釋了神經性疾病的表現癥狀是什么的問題,在醫學上還是沒有藥物可以徹底的治愈神經性的疾病的,如果是作為患者的家人,就應該有耐心,積極的引導病人往好的方向發展,不要刺激病人,或者是送往專業的機構,讓專人治療,這樣康復的希望才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