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能夠徹底治愈嗎?如何有效治療腦癱?
關于小兒腦癱的治療問題,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覺得小兒腦癱治不好,但是,一些人認為,隨著現在技術的進步,小兒腦癱是可以治好的。那么腦癱到底能不能治愈呢?
小兒腦癱能夠徹底治愈嗎?
腦癱及其他腦功能障礙是小兒時期致殘的主要原因,國內外資料顯示,每1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發生此等情況機率更大的高危兒,他們是早產、出生體重小于25克、出生前后缺氧、黃疸損傷、先天性感染、胚胎發育缺陷或宮內發育過程中各種有害因子侵襲、生后1個月內危重疾病所致腦損傷等。經過多年的臨床治療,我們發現只要對臨床異常的高危兒及腦癱兒早期進行強化訓練,就能獲得較好療效。已診為腦癱6個月前開始強化訓練的孩子,半年后三分之二可達到基本正常,其余三分之一繼續訓練,半數仍可達到基本正常。
對于小兒腦癱能治好嗎,許多強化訓練開始較晚的腦癱兒,雖也有進步,但不少較難回歸到正常兒童行列。
錯過最佳訓練時機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被沒有明確作用的藥物或其他療法耽誤了時間。
二是未被醫生或家長早期認出。
三是因某些專家說“不能治”而放棄。
如何有效治療腦癱患兒?
一、精確測定痙攣肌和拮抗肌肌力:手術前應測定好造成痙攣畸形的肌肉與其拮抗肌的肌力情況,做出正確地判斷并設計出準確的手術方案。以避免手術后效果不佳,甚至出現相反的肢體畸形。一般說來,作用肌與拮抗肌的對應關系為:強痙攣肌對弱痙攣肌、痙攣肌對正常肌、痙攣肌對弛緩肌、正常肌對弛緩肌。
二、小兒腦癱患兒表現張力強的作用肌所造成的畸形:手術施術于作用肌,術后拮抗肌的作用顯現,如果有拮抗肌痙攣,術后則發生相反畸形。如果拮抗肌弛緩,術后雖作用肌痙攣解除,但因原動肌和拮抗肌均無力,可喪失關節運動功能。所以術前正確地評定作用肌和拮抗肌的肌力情況和二者對應關系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
三、下肢多關節畸形的處理原則:對于下肢髖、膝、踝等多個關節畸形的小兒腦癱患兒。各關節畸形不宜同時矯正。因多關節畸形中,有原發畸形和繼發畸形之分,例如髖關節屈曲攣縮或馬蹄尖足均可繼發膝關節屈曲改變,原發畸形即可好轉。因此,手術前宜慎重判斷原發畸形,加以手術矯形,手術后對鄰近關節密切觀察一段時間,視其變化情況,再慎重決定后續手術是否需要。這是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