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有可能是由晉商從國外引入 主要種植在山西
土豆是山西人的最愛,餐桌上總少不了它,但土豆從什么地方來的,好像許多人不太清楚。
電視劇《楚漢傳奇》里有個片段,投降的20萬秦軍伺機暴動搶糧的行動敗露后,楚霸王項羽命令把他們趕到深山峽谷中想要坑殺。這些秦兵分散開,幾個人一堆圍坐烤火,饑寒交迫的他們不知危險來臨了,還聊天說想家想親人。這時,一個老兵與失散多日的侄子意外重逢,便把手里一個長得像土豆模樣的東西讓給他,說:“你正在長身子,烤烤吃吧……”侄子接過來,放在火堆上烤。
那個東西好像土豆啊。
土豆本來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在那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后來,一支印第安部落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他們最早發現并食用了野生的土豆,并給它起了個非常有趣的名字叫巴巴。從此,土豆和玉米一起成為印第安的兩朵“并蒂開放的古文明之花”。
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土豆開始由原產地走向世界。這一路上,充滿了艱辛和坎坷。土豆傳入歐洲之初,是被歐洲人排斥的,這種塊莖類植物看著比較粗壯而且笨拙,以當時的審美眼光是很不入流的,缺少美味中很講究的“色”這一關,即品相,和其他食物的外觀媲美遜色得多,況且《圣經》里也沒有土豆的記載。
后來,土豆的營養價值被研究出來,這才得到各國的認可。在法國,法王路易十六決定推廣種植土豆。但他又擔心強制推行的效果不好,于是想到一個辦法。他和他的王后外出活動的時候,特意把馬鈴薯花作為裝飾別在衣服的紐扣上,頃刻得到了大批粉絲的追捧。他還叫人在王室的土地上種植土豆,白天派最精銳的士兵看管,夜晚則把士兵撤走。當人們意識到這些莊稼的價值后,就悄悄把王室的土豆盜走了。到1789年時,法國的土地大部分已經種植土豆了。
有證可考的是,土豆在16、17世紀落戶中國。至于如何傳入的,現在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荷蘭人將馬鈴薯帶到臺灣種植,而后傳入大陸,所以土豆又被稱為荷蘭薯。一種說法是由晉商從俄國或哈薩克汗國(今哈薩克斯坦)引入中國,主要種植在山西,現在山西人還有“五谷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的說法呢。還有一種說法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屬爪哇)傳入廣東、廣西,因此,在這些地方土豆被稱為爪哇薯。《史記》記載,“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于新安”是在公元前206年,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此后將近兩千年。換句話說,如果《楚漢傳奇》里的那個東東是土豆的話,那么這個秦兵可是有口福了,穿越近兩千年嘗到了土豆的滋味。
那么,秦漢時期的人們到底吃什么呢?主食以稻、麥、粟米等粥飯和餅餌為主,副食以蔬菜和肉食為主。蔬菜常吃的有冬葵、大頭菜、芋頭、韭菜等。需要說明的是芋頭的長相和土豆有點像,說不定《楚漢傳奇》里烤的是芋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