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130萬軍隊在朝鮮血戰時 蘇聯干什么?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朝鮮軍隊先勝后敗,最后被打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出兵朝鮮。在中國軍隊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血戰時,蘇聯都干了什么?中國又為什么會在朝鮮鏖戰那么久?
一、戰爭爆發前,蘇聯判斷失誤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帶著8噸黃金、40噸白銀、15000噸鐵礦石前往蘇聯,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蘇聯的軍事援助,并能夠在政治上支持朝鮮統一。斯大林在得到這些東西以后十分高興,金日成最后得到了可以裝備5個師的蘇軍裝備和100多輛T34坦克。得到了蘇聯的武器之后,中國為了穩住朝鮮,也想朝鮮移交了兩個由朝鮮族戰士組成的整編師。朝鮮在擁有雙方支援以后,在沒有和中國打招呼的情況下,于6月25日越過三八線進攻韓國。在這一階段蘇聯的態度是默許的,因為蘇聯根本沒有推測到美國會大規模干預,因此蘇聯在遠東地區幾乎毫無準備。
起初朝鮮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但是麥克阿瑟帶領著7萬多軍隊,展開了仁川登陸戰。上演了朝鮮戰場上第一次驚天大逆轉,但這并不是最后一次。在聯合國軍組成之前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講一下,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進攻韓國的問題,舉行了專門的會議。
在會議上美、英、法、中(中華民國)四國一致同意組成聯合國軍,此時作為安理會五大國之一蘇聯如果動用否決權,那聯合國軍在名義上就無法成立。但是蘇聯為了自身的國際利益,選擇了缺席。正是在蘇聯代表全體缺席的情況下,聯合國軍得以組成。隨后麥克阿瑟帶著聯合國軍浩浩蕩蕩的殺向朝鮮,朝鮮軍隊大敗虧輸,金日成帶著2000多人逃到了中朝邊境的山區。
二、中國軍隊支援朝鮮,蘇聯答應的承諾沒有兌現
美國大規模干預朝鮮戰爭是中國和蘇聯都沒有料到的,在那時中國正在忙著組建登陸部隊,三野的幾十萬軍隊正在福建一帶厲兵秣馬,準備在1950年6月、7月、8月之間登陸臺灣島。而蘇聯正在忙著經營它的東歐體系,以便于自己在中歐與美國對抗。中蘇雙方都對此事措手不及,中國是惱火朝鮮自作主張,蘇聯是惱火朝鮮爛泥不上墻。在聯合國軍已經接近鴨綠江以后,這對中國東北和蘇聯的遠東都是一個威脅。雖然照當時的情形來看,美國不會進攻東北或者遠東,但是這樣將會牽制中蘇大量的精力。中國的局勢更加危急,因為中國的工業底子很薄,而主要的重工業設施幾乎全在東北。這樣的威脅是中國無論如何也必須敲掉的。
中國從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緊急調集部隊前往東北,然后越過鴨綠江參戰。蘇聯當時的承諾是中國進入朝鮮之后,蘇聯空軍負責掩護中國軍隊的上空安全,蘇聯還可以援助大批的蘇軍裝備。但是就在中國軍隊的4個軍進入朝鮮之后,蘇聯方面突然變卦,說什么為了美蘇關系,蘇聯空軍無法支援中國。原來答應無償援助的武器裝備此時也要收錢,看在盟友的關系先記在賬上。當時中國軍隊的戰斗攻勢已經全面鋪開,中國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撤軍。中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也不能撤軍,到了這個份上,中國軍隊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同占有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血戰。
三、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中國繼續打下去
中國軍隊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創造了奇跡。中國軍隊經過血戰以后,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從新推倒了三八線附近,上演了朝鮮戰爭的第二次驚天大逆轉。1951年1月,中國軍隊攻克了韓國的首都漢城。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命令軍隊全線后撤,撤到三七線附近防御。此時美國已經有了和中國和談的意思,但是關于一些的細節和中國一直談不攏。而中國也不想進行長期的戰爭,中國的計劃是再發動一次大戰役,已勝利迫使美國答應和談。就在這年年初,聯合國安理會召開了擴大朝鮮戰爭的會議,也就是說準備增兵了。此時的蘇聯代表再次缺席,這項提議得以通過。
1950年,130多萬中國軍隊在朝鮮血戰時,蘇聯都干了什么?
蘇聯當時正在歐洲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希望中國能夠牽制美國的力量。在蘇聯看來這場戰爭打得越久越好,這樣自己就可以坐收漁利。本來這次戰爭可以在1951年年底結束,而就算由于蘇聯的一系列動作,都不愿意吃虧的中美兩國只能在朝鮮繼續打下去,一直打到對方趴下位置。但是事與愿違。雙方誰也滅不了對方,打來打去雙方還是平手。到了1953年,戰局已經基本穩定,中國需要忙于國內經濟的恢復,美國需要注意歐洲地區,這才不得不達成了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