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期教育應注意什么
許多人把早期教育理解為:讓孩子學寫宇、作畫或提前讀小學一年級的課本。這是對早期教育的曲解。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培養求知的欲望,為以后的學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必須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離教育于活動之中。
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動,不停地動,不知疲倦地動。這是為什么呢?這是整個機體發育的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需要。就拿小兒的爬行來說吧。爬行需期正是中腦發育的時期,爬行有利于中腦的發育,對語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手腳運動可使頭腦靈活。為什么從小學彈琴的兒童,智力發育較好,就是這個進理。從大腦發育成熟時間看人的大腦,從6-7個月開始出現溝迴, 8歲已和成人差不多。從腦電圖檢查結果看, 8-14歲才與成人波形相似。這說明,8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兒童最愛活動的時期。
因此,早期教育要根據這一特點,把教育寓于各種有益的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寓教育于游戲之中。
學前教育與學校正規教育不同,不能象學校正規教育那樣,按時上課,下課后按時完成作業。因為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夠適應學校教育的程度,如果采用學校教育的方法,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為日后的學校教育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
根據學前兒童身體和大腦發育的情況,活潑、愉快的游戲最能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能啟發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的快速反應能力。比如,幾個小孩在一起做接力傳球、丟手帕、擊鼓傳花等游戲,既能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又可促進孩子大腦快速反應和判斷的能力。
另外,游戲中有勝有負,由于自尊心的驅使,必然促進孩子去思考如何避免失敗,及如何爭取勝利,這對思維能力無疑是一種鍛煉和提高,同時也可培養孩子的向上精神、自信心和努力達到目的意志。還有,孩子玩游戲,除可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外,還可促進身體齊部功能的協調發展,有益于身體的發育,比關在屋里學習幾個字效果要大得多。
(3)寓教育于情趣之中。
學前兒童的特點是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你讓他學沒有情趣的東西,他肯定是坐不住的。如叫他算2+3得幾,他也許不感興趣。但如果讓他數一下:他有幾個手指頭,家里有幾里小雞,每個人有幾只眼睛,5個人有幾只眼睛,他會感到滿有意思,便立即動腦,算個不停。又如,如果讓孩子規規矩矩坐在那里,按書本一字一句地學,恐怕他不會積極動腦,也不會持久。但是,如果給他動物卡片,讓他按圖識字,效果就會好得多。因此,學前教育一定要寓教于情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