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經干燥后供藥用。有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清心除煩等功效。隨丹參中成藥的研究和開發,用途進一步擴大,故全國用量逐年增多。那么,丹參種植時間是什么時候?360常識網小編今天就來談談丹參種植時間及其種植管理技術要點。

丹參種植時間
丹參分根繁殖時間:秋季收獲時選擇直徑0.7~1厘米、顏色紫紅、無病蟲害、發育充實的當年生丹參根作種根,濕沙藏至翌春。早春3~4月將切好的種根豎著放入穴中。丹參扦插繁殖時間:北方6~7月、南方4~5月選取生長健壯、無病的丹參枝條齊地剪下,切成13~16厘米長的小段,下部切口要靠近莖節部位,呈馬蹄形。剪除下部葉片,按行株距20×10厘米,將插條斜插于苗床,深為插條的1/2~2/3,覆土壓緊,地上留1~2個葉片。邊剪邊插,不能久放,否則影響插條成活率。丹參種子繁殖時間:一般于3月在苗床播種,條播和撒播均可。
丹參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
選擇排灌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微堿性的土地。每畝施圈肥或土雜肥5000~10000kg,搗細撒于地內,深耕30~40cm,耙細整平,做90cm寬平畦,畦埂寬24cm。四川中江產區常在玉米、花生等收刨后做130cm的高畦。播種時如土壤干旱,先澆水灌畦,待水滲下后再種植。
2.繁殖方法
常有種子、扦插、分株、根段等繁殖方法。現以根段繁殖的產量高,生產上以根段育苗移栽和分株繁殖為主。

(1)種子育苗:
7~8月種子成熟后,分期分批采下種子及時播種。在整好的畦內,按行距12~15cm,開1.5cm深的淺溝,將種子摻砂均勻地撒于溝內,覆土耬平,稍加填壓。土壤濕潤,一般播種后10~15天即可出苗。每畝用種1~1.5kg。苗高9~12cm時,移于大田。起苗時隔一行起一行,留下的苗按株距9~12cm定苗。在移栽地按行距24~30cm,株距9~12cm,挖9cm左右深的穴,每穴栽2~3株。栽后澆水,待水滲下后培土,壓緊,以提高成活率。
也可以7~8月間直播,按行距24~30cm開溝。方法與種子育苗相同。每畝用種子1~1.5kg。當年播種,如澆水施肥等管理措施及時,生長良好,第二年年底收刨,畝產可達200~300kg左右。
(2)分株:
在早春或晚秋收刨丹參時,將根剪下供藥用。根據自然生長情況,大的蘆頭可分為3~4頭,小的可分為1~2株或不分,一般根上部留3~6cm(秋季收刨的需剪去莖稈)。將分好的蘆頭按行距24cm,株距21cm,在已整好的畦地里挖穴栽種,深度與原來在地里相同。栽后立即澆水,待水滲下后培土壓緊。
晚秋栽種的,年前不能萌發新芽,在每墩上面蓋高6~9cm厚的土,既可防旱保墑,又能避免人畜踩傷幼芽。早春分株栽后,也須培土壓緊,及時澆水,即可成活。

(3)根段繁殖:
早春收刨丹參時(即在“驚蟄”前后),選擇向陽避風處,挖深30cm、寬130cm、長不定的東西畦向育苗池。池底鋪一層騾馬糞或麥穰作釀熱物,厚6~7cm,上面再鋪一層砂或爐灰,土雜肥或圈肥和土混合好的育苗土,厚10~15cm。在育苗池的四周用土坯或磚壘上北高南低的矮墻。然后選擇粗壯(直徑0.5~lcm)、色鮮紅,無病害的新根作為種根(以根的上、中段為好),整理成把,剪成6~7cm長的根段,垂直或略傾斜插于育苗池內,株距2.5~5cm,根上、下端不能倒置。扦插完后,覆1~2cm厚的土,輕輕拍平。然后用30~40℃溫水噴灑池面,一次澆透,用塑料薄膜覆蓋嚴密。池墻上可架秫秸或竹竿,以防塑料布下榻。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