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洋快餐”是“垃圾食品”!
說起“垃圾食品”,你領先個想到的是什么?炸雞?漢堡?這些“洋快餐”的典型食物,無疑是大家公認的“垃圾食品”。但是“垃圾食品”可遠遠不只這些“洋快餐”,看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它們中有大家都容易想到的油炸食品、腌制食品、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食品(方便面和膨化食品)、冷凍甜品、燒烤食品,還有大家也許沒想到的加工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腸、火腿等)、餅干(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干)、罐頭食品和蜜餞果脯食品。
看到這個結果你是否會驚訝,天啊,這么一看超市里賣的除了生鮮之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垃圾食品”!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食物還只是以西方飲食習慣的食物為主,而像油條、煎包這些傳統的中式食物中,也有不少是“垃圾食品”呢!而這也恰好是很多中國家長的誤區——“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中式快餐不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可不是這么簡單劃分的!
什么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指僅僅提供一些熱量,而無其它營養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過人體需要,變成多余成分的食品。而且“垃圾食品”往往含有很多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雖然在每種單獨的“垃圾食品”中都是在安全范圍內的,但是它們在人體中累積起來,其潛在的健康風險是不能被忽略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維生素、低膳食纖維、低礦物元素,這“三高三低”是“垃圾食品”的通病,也是“垃圾食品”引起健康問題的癥結所在。
以火腿腸這種常見的加工肉類食品為例,它本身屬于高蛋白食物,不恰當的食用就會提供超過人體所需的能量,可能轉化為脂肪,引起肥胖。而且這些加工的肉類食品或多或少含有亞硝酸鹽,可能有導致癌癥的潛在風險。同時這些食物中含有的防腐劑、增色劑、保色劑、食用香精、增鮮劑等多種食品添加劑會加重肝臟負擔。而且很多的加工肉類食品都是高鈉食品,大量進食可導致鹽分攝入過高,而高鹽飲食是引起高血壓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不要被“垃圾食品”中的健康元素欺騙
水果不是健康食品嗎?現在很多果汁不是說添加了維生素C嗎?喝果汁補充維生素是不是很健康呢?
市場上賣的果汁多數是果汁飲料。某些果汁飲料上會明確標注上果汁含量,也就是說這些果汁都并不是純果汁,還加了很多水。而為了讓被稀釋的果汁還有果汁味,所以還需要添加調味劑、增色劑、增稠劑以及糖。所以這些果汁比鮮榨果汁有著更漂亮的顏色、更美味的口感,但是實際上卻是幾乎沒有什么營養價值的調味糖水。即使加入了維生素C,從總體而言,也是弊大于利的。
很多水果本身就富含維生素C,為什么還要人工添加維生素C呢?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水果中維生素C已經被氧化,不再有營養價值,所以才要人工添加。事實上,大多數食品的加工過程,都是對食物營養的破壞過程。即使是純鮮榨果汁,其營養價值也比不上被榨之前的新鮮水果。并且目前餐廳里出售的鮮榨果汁、花生漿,以及茶樓里的養生茶、花果茶等飲品,多數仍是各種香料調制出來的飲料。但是這些帖上“純天然”、“養生”等健康標簽的“垃圾食品”更值得我們注意。
以酸奶為例,酸奶營養吸收好,并含有益生菌,是公認的健康食品。但是為什么有的產品要刻意強調自己含有所有酸奶都含有的益生菌(沒有這些菌,牛奶是不可能發酵成酸奶的)呢?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酸奶。仔細看這些產品的說明會發現,在酸奶中混雜了很多含乳飲料,也就是加上了調味劑的摻水牛奶。
還有目前市場上很多無糖食品,其實只是沒有加蔗糖,而食品本身消化之后就是糖,所謂的“無糖”只是健康概念炒作。
“垃圾食品”會上癮嗎?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列舉出幾個“垃圾食品”可能引起的疾病。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現代“富貴病”,“垃圾食品”還可以導致胃潰瘍、胃食管反流、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發病風險升高。
而且對于正在生長發育中的兒童來說,“垃圾食品”對于健康的危害更大。“垃圾食品”是高能量的,所以“垃圾食品”吃多了,孩子不會覺得餓,影響食欲及正餐的攝取。而“垃圾食品”其他營養素含量極少,長期食用將造成營養失調,阻礙生長發育。有研究認為,長期食用“垃圾食品”,將導致大腦極度缺乏多種重要的營養成分,尤其是缺乏大腦神經元的重要組成成分歐咪伽-3脂肪酸時,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受損,可能引發兒童多動癥及暴力傾向。還有研究認為,“垃圾食品”的食用會增加哮喘等與過敏有關疾病的發病風險。
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垃圾食品”有這么多危害,但是卻還是欲罷不能呢?是不是“垃圾食品”有成癮性?
可能。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發現,實驗鼠常吃香腸、熏肉、乳酪蛋糕等高熱量、高脂肪食品后,大腦內部發生改變,這種變化類似于動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癮后大腦發生的變化。吃垃圾食品成癮后的實驗鼠對一些健康食品產生排斥性。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成癮癥實驗室研究認為,不斷堆積的脂肪中的一些物質也會改變大腦的獎賞閾限,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只有吃得更多,才能獲得滿足感。而讓老鼠擺脫高熱量食品,可能導致大腦出現與戒毒和戒酒類似的變化。
撇開這些研究的真實性和價值不談,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垃圾食品”很好吃。研究發現,對甜食和高鹽食物的偏好是人類共有的基因決定的,而大多數“垃圾食品”都有著甜與咸的口味,更能夠給人們帶來飲食的愉悅感。
但是“好吃”不等于“營養”,更不等于“健康”。而且“垃圾食品”之所以這么好吃,部分還得歸功于那些與健康絕對掛不上鉤的食品添加劑。
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飲食方式”
巧克力是一種補充能量很好的食物,所以我們在進行爬山等運動時,常帶上一些巧克力以快速補充能量。但是如果在平時無節制地吃,巧克力也會變成容易讓人發胖的“垃圾食品”。糖、蛋白質、脂肪其實也是人體需要的,只是當它們的攝取量超過正常需要之后,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所以,是不是“垃圾食品”,其實更重要的是看我們怎么吃。一切都是一個“度”的把握。
不可否認,絕對一點垃圾食品都不吃,在這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是很難做到的。為了避免“垃圾食品”產生的健康問題,壓抑自己的食欲,甚至產生神經性厭食,無疑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所以防止“垃圾食品”對我們健康產生危害,較重要的是增加自己關于健康飲食的知識,學會識別“垃圾食品”,建立起節制、平衡的健康飲食習慣。
■ 健康飲食習慣,從小做起
研究表明,飲食偏好和進餐模式在兒童階段已形成,兒童時代的食品選擇和飲食習慣將會對人的一生造成重要影響。
孩子愛吃“垃圾食品”,很多情況是父母造成的。不少年輕父母會用形狀和味道都頗具誘惑的“垃圾食品”來幫助寶寶完成斷奶過程,卻不知道這可能從小就培養了寶寶對“垃圾食品”的飲食偏好。出于對孩子的喜歡,很多父母不對孩子選擇“垃圾食品”進行限制,或父母認為偶爾吃吃無妨,但是孩子自己是不知道節制的,“偶爾”一不小心就成了“經常”。更糟糕的是,許多父母經常會不自覺地把“垃圾食品”作為對孩子的獎賞,這會對孩子產生鼓勵吃這類食物的心理暗示。許多媽媽自己也是“垃圾食品”愛好者,給孩子做了不良示范。
對飲食的偏好是天生的,但是飲食習慣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父母對于孩子飲食的控制是必要的,同時教給孩子健康飲食知識,也對幫助孩子減少“垃圾食品”食用有著切實有效的作用。畢竟,健康飲食習慣從小開始,也應當從小做起。
北京中山醫院專家提醒您:在患有腸胃病后一定要積極治療,平時注意飲食護理,保持好的心情,才能控制病情的復發。北京中山醫院MHR階梯免疫重組療法是治療炎癥性腸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修復糜爛、潰瘍黏膜,對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直腸炎,克羅恩等炎癥性腸病達到根治的效果。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