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約有1.3億高血壓患者。作為一種常見的、而且發病率逐年提高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如何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首屆國醫大師裘沛然親傳弟子、武漢國粹館中醫名家王東峰教授采用“平衡陰陽、補益肝腎”的思路治療高血壓,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尤其在提高生活質量,防止靶器官損害方面優勢明顯,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信賴和認可。

肝腎陰陽失調:高血壓重要病機
王東峰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獲醫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后,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接受裘老精心指導并盡得其真傳,全面、系統地繼承了裘老的學術思想,形成了富有創見、注重實效的學術風格和臨床體系,在中醫心腦血管疾病、肝病、男科疾病、婦科疾病等疑難雜癥治療上有精深的造詣,在臨床上以精通臨證和用藥方略、療效卓著而馳名業界。
王東峰教授對高血壓有深入研究,認為高血壓其標在肝,其本在腎。因為腎陰虧虛可致腎水不能涵養肝木,從而使肝陽上亢,肝陽化風,肝風內動而見頭暈耳鳴,頭痛且脹,面紅目赤等癥狀;同時因肝氣太過,會橫逆克犯脾土,致使脾土虛弱,脾土運化水谷功能減退,痰濕內生,并隨肝風上串清竅,瘀阻腦絡,加重眩暈;心腎為水火既濟之臟,腎水虧虛,水火失濟則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寧而見失眠多夢等。
肝腎為全身陰陽氣血調節中心,長期肝腎失調必導致全身陰陽氣血調節紊亂,痰濁、瘀血、內風由此而生,于是發生本病的各種嚴重并發癥。肝腎是機體陰陽氣血調節的中心環節,肝腎陰陽失調是高血壓病的發病基礎。高血壓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腎,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進而五臟功能失調,出現各種變證。
在高血壓的發病過程中,初、中期的病機關鍵是肝腎陰虧、肝陽上亢,屬上盛下虛。病久陰損及陽,此時的主要矛盾是陽虛,以心腎陽虛最為突出。“高血壓起初以肝腎陰虛為主,病變后期則陰虛日久陰損及陽,進而發展為陰陽兩虛。”王東峰教授說。

高血壓治療:平衡陰陽、補益肝腎是關鍵
王東峰教授在深刻把握高血壓病因病機、研究歷代歷代高血壓組方立法(高血壓在中醫中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并結合自身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創制了“平衡陰陽,補益肝腎”這一中醫高血壓新治則。
因為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負責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腎主藏精,內蘊人體之真陰真陽,為陰陽之根本。生理條件下肝與腎屬母子相生,乙癸同源。只有肝腎交融,陰陽升降有序,氣血沖和,血壓得以維持正常。相反,如果肝腎不足,就會導致高血壓的發生。“高血壓與肝腎關系至為密切,肝腎不足是高血壓的關鍵病機。故此調整肝腎、恢復其陰陽平衡,是治療高血壓的重要環節。”王東峰教授強調說。
那么怎樣才能恢復肝腎陰陽平衡?
王東峰在總結臨床病例基礎上,把高血壓分為肝腎陰虛證、腎氣虧虛證和肝陽上亢證等多個證型。其中腎氣虧虛證,是老年高血壓病臨床常見中醫證候類型之一。根據不同證型,分別采取以下療法:滋養肝腎而平肝陽,兼熄風火。先使用補虛藥、平肝熄風藥、清熱藥、活血祛瘀藥、利水滲濕藥,待癥狀緩解、血壓穩定后,再服用滋養肝腎之劑,以期達到治本的目的;使用甘寒、 咸寒之品予以滋水涵木(腎為水、肝為木要,滋水涵木指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又稱滋腎養肝、滋補肝腎),并兼用涼散之藥疏解頭目風陽擾動,以此降低患者血壓,抑制病情發展。

高血壓患者中,以老年人為多見。王東峰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高血壓的病機變化的進程特點和年齡分布特點,前者是:初病在肝、病中由肝及脾、久病入腎;后者是中青年在肝、中老年及腎。故此王東峰教授認為治療老年患者高血壓病時,更要注意滋補肝腎。老年患者病至肝腎陰虛,根本已損,較難復常,故臨床上應慎用清肝瀉火之品,以免損傷肝腎之陰。
【名醫檔案】

王東峰
主任醫師/教授
首屆國醫大師裘沛然親傳弟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腫瘤康復會副會長
廣州市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肝病學會肝炎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脂肪肝專業學會常委
廣州市名方驗方專家評審委員會常委
臨床工作四十余年,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獲醫學碩士學位,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受裘老精心指導,深得其真傳,全面繼承了裘老的學術思想,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早年在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從事中醫臨床與研究工作,精通臨證精典,用藥方略。
在廣州市臨床工作期間,擔任多個相關學術委員會學術職務,多次受邀參加全國各地的肝病講學和交流活動,并出席首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第二屆國際傳統醫學大會、上海國際肝病研討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其撰寫的《早期肝硬化中西醫結合療效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等學術論文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擅長運用特色中醫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囊腫、肝癌等慢性肝病,特別是各種肝病導致的肝硬化,并取得大量臨床逆轉的康復案例;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斑塊導致的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病;陽痿、早泄、中途疲軟、射精障礙、精子質量低下、前列腺炎等男科頑疾;內分泌性、免疫性、卵巢功能早衰性不孕、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乳腺增生及腫瘤、子宮肌瘤、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婦科疾病,均取得滿意的療效。
臨床中始終著重關注患者的情志調理,堅持人文關懷,秉承“上工治未病,未病早防、已病防變、瘥(chi,指病愈康復)后防復”等中醫藥文化和技術的精髓,深受廣大患者的好評。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