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中醫(yī)養(yǎng)生 > 正文

中醫(yī)辯證氣虛

2017-05-12 12:48:1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氣虛證 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xiàn):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

氣虛證

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xiàn):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

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xiàn)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于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yǎng)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松,外衛(wèi)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癥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于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疾病病因:

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病發(fā)原因、癥狀和脈象來對照現(xiàn)代醫(yī)學,氣虛同現(xiàn)代醫(y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在調治上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和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guī)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復制、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tài)轉化為健康。

氣虛與氣陷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氣虛與氣陷都是氣病中屬于虛的病理變化,但兩者同中有別。

1

.

氣虛病涉五臟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屬于人體精氣的范疇。人體精氣分別藏于五臟,故《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因而,從氣的來源看,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主要有先天之精氣與后天之精氣二方面。而從氣的生成與臟腑之關系來看,則五臟皆藏精氣,尤以肺脾腎為重要。

氣虛與五臟氣虛

氣虛是指臟腑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狀態(tài),由此會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但由于氣藏于五臟,通常情況下,氣虛必然與該臟的功能相互聯(lián)系,《素問·方盛衰論》描述了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肝氣虛所致夢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氣虛這一病理學概念應當包括五臟氣虛。

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jié)水液代謝、抵御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xiàn)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于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證。

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于腦髓。腎氣虧虛,失于榮養(yǎng),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shù)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tǒng)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癥見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yǎng)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2.氣陷是氣虛下陷的病理變化

氣陷是氣虛與氣的升舉失常同病的一種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氣虛下陷的特點。導致氣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久病氣虛,年老體衰,飲食損傷,或勞欲過度等。其中久瀉久痢不愈,或婦女產育過多、產后失于調養(yǎng)者最為多見。

氣陷與脾虛關系最為密切。脾主升清,氣宜上行,若脾氣受損,升舉無力,則氣虛而下陷。其臨床表現(xiàn)除有氣虛倦怠無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見證外,還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如腹部墜脹,胃腎下垂,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的病證。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同時又出現(xiàn)了清氣不升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的氣陷癥,主要是中氣下陷,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現(xiàn)為飲食減少,腹脹肛墜,泄瀉,或排便無力,眩暈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就是中氣虛衰,失于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證。

氣虛與氣陷雖同屬氣的虛弱性病理變化,但氣虛病涉五臟,所概甚為廣泛;而氣陷則是因氣虛而升舉無力,清氣下陷的復合性病機變化,主要責之脾虛,以中氣下陷為多見。

對于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yǎng)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狠狠热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精品日产a一卡2卡三卡4卡乱|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国产成人精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