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歷史 盛世唐朝歷史簡介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后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并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系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系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后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現。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園山水派”的代表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圣”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并先后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于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占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后,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后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并直接導致了后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后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
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藥,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藥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
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后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杰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并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于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
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后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
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