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阿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是想說明什么,我只是想表明我對于劉禪的理解,并沒有其他意思。
樂不思蜀出自于人稱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在投降曹魏后,一次與曹魏實際統(tǒng)治者司馬昭的談話。話說劉禪降魏后,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yīng)。蜀國舊臣聽后無不現(xiàn)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茍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么可以到這種地步!后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從此劉阿斗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從下面開始介紹在我眼中不一樣的蜀漢后主劉禪劉阿斗。
劉禪(公元207年—271年),蜀漢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于劉備去世后即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總共執(zhí)掌蜀漢政權(quán)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期最長的皇帝。有人說劉禪之所以能當這么久的皇帝是因為諸葛亮的盡心輔佐,但其中有一點應(yīng)該注意,那就是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死的,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后,劉禪還做了長達29年的皇帝,所以這個很難說成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通過以下幾點可以證明劉阿斗之所以能在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戰(zhàn)亂年頭,能執(zhí)政這么久并非偶然:
1:在《三國志》記載里,在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一段提到了:“射君(疑是射援)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fù)何憂?勉之,勉之。”其意思是:諸葛亮對射援稱贊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就算諸葛亮多多少少有點阿諛奉承,但是作為一國的開國之君劉備應(yīng)該還是有知人之明,所以可見劉禪并非魯鈍之人;
2: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而諸葛亮又急于北伐實現(xiàn)與劉備的諾言,他便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說明劉禪明白如果君臣不能一心,那離亡國之期就不遠了,雖然在后面的幾次北伐中,劉禪也做出過錯位的決定,但是卻肯于知錯改錯(另外《三國演義》畢竟是本小說,有很多內(nèi)容并不可信)。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就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雖然在諸葛亮死后,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xù)北伐,但是規(guī)模都比不上以前),而且在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3:而在所謂的魏延造反事件中,劉禪在聽完魏延和楊儀的奏折后就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事實證明魏延并非是造反,而只是與楊儀有點分歧而慘遭殺害。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這說明劉禪并非不明事理;
4:關(guān)于權(quán)臣權(quán)力太大問題,劉禪也是輕而易舉的就解決問題。在諸葛亮死后,劉備為防止權(quán)臣權(quán)力過大,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wù),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xiàn)事無巨細,皆決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quán)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quán)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局。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tǒng)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quán)達19年之久。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5: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問題上,劉禪也有獨特的手段。在蜀漢后期,被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斬殺的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因擔心司馬懿政變殃及自身,于是投奔蜀漢,劉禪再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shù)語,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后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diào),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tài)度,顧全大局。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人失誤導(dǎo)致失誤,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主劉禪適時恢復(fù)諸葛亮的職務(wù)。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nèi)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nèi)亂不可避免。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于成都者,后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zhí)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quán)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通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嚴格意義上并不算是庸主昏君,當然也算不上是賢君明主。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fā)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劉禪仍然繼續(xù)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歷來各方專家對后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于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zhàn)而降、茍且偷安。“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但是我始終認為劉阿斗并不是這種人,因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君王不愛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權(quán)力。因為當你貴為人主時,你掌握著別人的生死;但是當你向別人投降后,你就變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天天都過程水深火熱的生活。所以從劉禪的個人角度來說,他是非常不想投降的,但是為了整個蜀漢百姓的安全,為了不使成都軍民血流成河,他不得已投降曹魏。在投降曹魏之后,作為亡國之君的劉阿斗不僅是自己及家人的生死掌握在別人手里,就連蜀地百姓的幸福都交待給別人了,所以劉阿斗必須要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莎士比亞曾說過:裝傻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闐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shù)一樣艱難的工作。已經(jīng)身為曹魏階下囚的劉阿斗為了讓曹魏的實際統(tǒng)治者司馬昭覺得自己軟弱無能,不會威脅到他的實際利益,劉阿斗便放了一個“此間樂,不思蜀”不大不小的煙霧彈,成功迷糊住了司馬昭。
歷史也好,現(xiàn)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企業(yè)集團中,劉禪領(lǐng)導(dǎo)的蜀國一直處于弱勢,然而41年來,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后的29年里,蜀國一直與魏吳兩國僵持不下,不得不說劉阿斗有一定的能力,并非像《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般無能,要是劉阿斗真的扶不起,那蜀漢就不會在諸葛亮死后還能存在近30年。所以劉阿斗并不是一個昏君,而且樂不思蜀并不等于沒皮沒臉。還有一點,在魏蜀吳三國中,真正意義上最早滅亡的其實是曹魏,因為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廢立曹芳、立傀儡皇帝曹髦之后,大事政事皆決于司馬氏兄弟手里(雖然此后曹髦密令李豐、夏侯玄等人除去司馬昭,但后來計劃失敗),曹魏在此時已經(jīng)名存實亡(這一年是公元254年,而蜀漢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直到由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立魏帝曹奐自立為王,國號為晉。